香港大部分人也會認為自己是中產,不是說不準確,但以現今社會來說,「中產」的範圍實在太闊,若以現今社會的消費選擇而言,說「中產」可分成十個階級也不為過。家庭入息五萬元是中產,月入十多萬又是中產;有家庭每月開支三萬,亦有不少家庭每月開支超過十萬。因此,消費模式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社會進步,生活水準高了,消費選擇增加是事實。以幼稚園為例,有免費的學券幼稚園、有每月二千元學費的非牟利幼稚園、有三至四千元學費的私立幼稚園,也有五至八千元的名幼,也有過萬元學費的國際學校,偏偏不少「貧窮中產」、「窮忙中產」爭相選擇學費高昂的名幼及國際學校。
當然,負擔得起是沒有問題的,但不少家庭一邊讀一邊叫苦連天。手機有六千多元的iPhone,有一千多元的國產小米、華為,功能差異很大嗎?對某些消費者來說可能是,但對筆者而言差別不大,但價錢可差得遠。然而,市場普遍消費者都是使用iPhone 級數的手機,這是否反映社會大部分人都富有了起來?不是,這只是消費模式的轉變。
住屋亦如是,市場上愈來愈多studio flat 新樓,說穿了就是豪宅劏房,small lump-sum is king。當大家說買不起樓或換不起樓的同時,又去買全套數萬元的Dyson 系列去吸那300 呎實用面積的「假豪宅」私樓,用後將Dyson 放入迷你倉。事實上,不少富裕家庭即使居住千呎豪宅,也只是用普遍吸塵機或掃把去清潔家居。消費前要想清楚甚麼是「必要」,甚麼是「想要」。
香港人喜歡比較,消費品要比較,學校要比較,住屋要比較,就連結婚擺酒甚至影結婚相都要比較,別人去日本我要去歐洲,但又有多少人在做這些消費決定之前,有想清楚自己其實是屬哪一個級別的消費群?有多少人的消費能夠理性地作出對應自己消費類別的消費?今天戶口裡有100 元,不代表你就有100 元的消費力,你今天消費了100 元,那明天怎麼辦?今天你作出了超出自己消費能力的消費,將來你就得要作出犧牲,很公平的。
財務自由是一個相對的狀態,是被動收入與開支的角力。一個每月開支二十萬的家庭要財務自由,被動收入每月就不能少於二十萬。魚與熊掌,你想要「今天的享受」還是「明天的自由」?相信每個人答案也不同,但這是你個人的選擇。
想知道更多實現財務自由的觀點和方法,歡迎到天窗網上書店購買其著作《現金流為王》:https://goo.gl/z4zbxR
電子書及試讀:https://goo.gl/olta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