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itcoin)早前突破了4,000美元,很多人都暗裡悔恨錯過機會。但除了投資在挖礦器材廠商,或是直接投資在比特幣之外,最近興起另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式,就是參與「首次公開發行貨幣」(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s)。
相信有看Wealthub專頁的讀者,一定不會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感到陌生,ICO雖然性質相似,但又大大不同。IPO是向公眾發行公司的證券來集資,而ICO則透過向投資者提供初始產生的數碼加密貨幣作為投資回報來籌措資金,而資金則用於推出基於區塊鏈(Block Chain)技術的不同產品,因此本質上而言,ICO也是一種「公開發行」。
資料顯示,2016年至今ICO募集總金額已突破16.7億美元,其中有13.8億更是在2017年發生。傳統IPO有很多法規需要遵從,但ICO就不受任何政府或法規監管,亦不用被會計師審核,亦沒有必須披露身份的規定,因此有些人形容ICO實際是「用加密貨幣參與的眾籌」。
ICO目前並不受任何證監會的監管審查,具有可以縮短投融資鏈、降低投融資門檻、流動性佳等優勢。早前名為Inchain的區塊鏈初創公司,通過ICO方式僅用22小時就完成了2,000萬人民幣融資,而另一家叫GNOSIS的區塊鏈初創公司更只用了9分鐘就售出了所有代幣,融資了125萬美元。
投資者透過ICO賺到10倍、20倍回報的案例也大有人在。雖然ICO的確有極大投資回報的機會,但同時亦有很多失敗、甚至血本無歸的案例。畢竟ICO集資也有眾籌項目會面對的問題:項目本身是否騙局?項目的成功機會有多少?事實上不少ICO項目在集資時還處於概念驗證階段,成不成功還未可料。ICO在數倍投資回報率背後同樣是各種高風險。
不過ICO的混沌狀態也許不會維持太久,市場已傳出多國政府都有意對ICO活動規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指ICO屬於證券交易,必須向當局報備及納稅,而中國央行亦有意對ICO作出監管,而透過ICO集資的香港初創公司亦有機會犯上非法集資罪名。
投資者在挑選ICO項目時需注意風險控制,除了分辨白皮書中項目內容的真偽,還需充分了解項目的真實情況。ICO雖然投資報酬率高,相對的風險也高,建議投資人謹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