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00毛》到GoGoVan,多家新經濟公司都計劃在主板上市,加上港交所計劃推出專門給新經濟公司上市的「創新板」,一時間獨角獸IPO成為不少人的話題。但初創公司要集資是否只有IPO這種方式?
初創公司要籌集資金的方式其實不少,除了借貸、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以至IPO一類傳統融資渠道,也可以有Kickstarter等眾籌平台,近年則有上次提及過的ICO方式。IPO其實也是「眾籌」,透過用股權作為回報的方式向公眾市場集資,Kickstarter的回報是優先獲得產品,而ICO則是用「代幣」做回報。
ICO概念比較特別,如果用例子說明會簡單一點:有人希望開辦自己的高級咖啡專門店,於是透過用ICO方式集資,向投資者募集Bitcoin作為起動資金,而回報則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代幣(Token)。要在這家咖啡專門店消費就一定要使用這款代幣,而投資者手持這些限量供應的代幣,因此當咖啡店變得受歡迎時,這些代幣的價值就愈高,投資回報就從中而來。
換言之,ICO並非用股權做代價,對初創公司就有吸引力,因為這不會導致股份被分薄,這與IPO和風險投資是剛好相反的。很多初創公司都討厭風險投資「太狼死」,但為了集資又不得不接受,因此Kickstarter和ICO都是不少初創公司喜歡的集資方式。
而ICO投資雖然風險很高,但相比其他向初創公司投資的方式而言卻又較易離場。風險投資往往是看初創公司有沒有新一輪融資,透過向新投資者出售股票的方式離場,但此舉卻又會影響估值。因此不少投資者的離場方式,都是IPO後向公眾售出股份。
比較起來,ICO投資者實際只是持有一批代幣,也沒有禁售期等限制,只要有人想買就能以Bitcoin為貨幣出售代幣,而且完成交易毋須T+2的限制,10分鐘便已完成交易,不論入場離場均容易。流通性高、退出容易的特點,也是吸引短炒投資者的因素。
不過有參與「幣圈」的朋友跟Boris說,現在ICO泡沫化嚴重,九成的ICO概念都是失敗收場。就像Kickstarter不出貨也沒有懲罰一樣,當無可能實現的概念也能在ICO成功集資,吸引了不少騙徒從中取利。因此不少政府都揚言需要規管,例如需要交出保證金及公開身份等,從而阻隔騙徒,但這會否令初創公司缺乏了彈性的募資方式,又是另一個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