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oris Lee / Boris Lee:優化「第三方支付」,中國規模冠全球!

Boris Lee:優化「第三方支付」,中國規模冠全球!

Boris Lee

香港資深科技新聞記者,現為科技新聞專欄作家,並為初創企業提供專業媒體策略建議。2003 年入行,由硬件軟件電子遊戲到商業方案內容均曾涉獵。

中國第三方支付發展迅速,用戶量和交易規模均為世界第一,但第三方支付機構能「繞開銀聯、直連銀行」的模式,卻令中國央行難以監管資金流向。因此央行早前就宣布2018年6月30日起,中國所有受理涉及銀行帳戶的網路支付均必須透過「網聯支付平台」(下稱「網聯」)處理,以扭轉監管不足的現象,並讓第三方支付的消費大數據透明化。

網聯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台,是中國央行為第三方支付加入的仲介機構。十多年前中國央行批准成立中國銀聯,就是為了建立和營運全中國銀行卡的跨行訊息交換網路,而網聯就是因應第三方支付興起而設立的類同機構,因此網聯被形容為「銀聯的弟弟」。

以前,A銀行用戶把錢透過第三方支付過數給B銀行用戶,實際操作是A用戶把錢存給第三方支付在相同銀行的戶口,而另一邊則在B用戶的銀行存錢給B用戶,從而做到即時結算。但這做法央行是難以監察的,強制透過網聯結算就能讓這過程透明化,而消費大數據也再不能隱藏在第三方支付自己的數據庫。

網聯是股份制金融服務機構,其最大股東就是央行,第二大股東梧桐樹則是外管局的投資平台,實際也是屬於官方,而並列排名第三的就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騰訊的「財付通」。財付通被官方認證為可跟支付寶平起平坐,加上京東也躋身第五大股東,馬雲心裡應該是五味翻陳。

網聯讓第三方支付透明化其實有好有弊,納入規管有助防止洗黑錢活動,消費大數據透明化也讓數據不再被幾家網路巨頭壟斷,而銀行也不用再受制於這些第三方支付。網聯也讓電子支付的壁壘打開,即使是較小規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能有方便渠道跟銀行對接,甚至不同電子錢包互通支付也變得可行。但對消費者而言,規管將有機會增加交易成本,如變成隔日結算、跨行附加費等都可能出現。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