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oris Lee / Boris Lee:亞洲「電競」有優勢,憧憬Razer上市!

Boris Lee:亞洲「電競」有優勢,憧憬Razer上市!

Boris Lee

香港資深科技新聞記者,現為科技新聞專欄作家,並為初創企業提供專業媒體策略建議。2003 年入行,由硬件軟件電子遊戲到商業方案內容均曾涉獵。

香港首次舉辦的「電競音樂節」雖然是非多多,但總算順利完成。在今年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財政預算案之前,香港幾乎無人會討論電競產業的前景,更遑論討論「打機有出息」。我認為,姑勿論這財政預算案有多少是出自陳茂波,多少是出自曾俊華,但「香港電競第一推手」這榮譽必定歸功陳茂波!

比起南韓和台灣等亞洲地區,香港電競產業起步晚了十年,南韓早就有自己的專業電競聯賽,而南韓頂尖電競選手Faker的比賽收入更達到250萬美元。由於電競是對體格要求較低的運動,因此歐美非洲黑人等都沒有絕對優勢,反而亞洲人反射神經更快,隨時更有優勢。

隨著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今年4月,接納將電競列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比賽項目,電競已成功被視為一種商業化的運動競技,而運動商業化自然衍生極大商機。據Newzoo數據,2014年電競產業收入只有約1億美元,來到2016年就達到4.6億美元,Newzoo估算2017年將達到7億美元規模,2019年更可能達到11億美元。

電競市場發展以倍數增長,但還遠稱不上真正的天價。早前巴塞隆拿計劃簽下巴西國腳保連奴,轉會費兼違約金高達4,000萬歐元,折合約3.7億港元,換言之,2017年電競產業收入也只值約14個保連奴,成長空間還有很多。

香港不太可能組一支巴塞或曼聯,但也不代表沒有立足之地,每年都舉辦的國際七人欖球賽、香港網球公開賽都是該領域的重要比賽,未必一定要走入足球這些熱門運動的紅海競爭。香港在資金、基建都在一線水平,每年辦一場集合全球頂尖電競好手的錦標賽完全沒有難度,電視轉播和廣告收益都有保證,但主辦單位就一定要符合水平,如果又像「電競音樂節」般由外行人主導就唱不成戲。

來到尾聲可介紹一下投資機會。上期專欄提及的NVIDIA固然是其一,而港股的話則有騰訊(0700)、聯眾(6899)及網龍(0777)等都是電競概念股。但筆者更推薦的是李嘉誠有份投資、計劃在今年底在香港上市的Razer。Razer被稱為「電競界的Apple」,其出產的滑鼠、鍵盤、電競筆電都是受專業電競玩家追捧,用戶忠誠度極高、現金流穩定,如果有意投資電競概念,大家不妨留意。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