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大,心中「叛逆」越萌生。學校裡,我曾是一名守規守矩的學生;出來社會後,我倒也不喜歡遵從社會固有看法。
投資自己,必有裨益
我很喜歡觀察,有一現象老是弄不清。中環的午飯時間,標榜快、飽肚的快餐店總是人山人海,人們還可能對於加十元八元特飲而猶豫。香港人普遍工作也很勤力盡責,根據2016年瑞銀《價格與收入》報告指出港人每周工作時數為全球之冠。偏偏很多人在買賣股票决定上草率得令人則目。他們認為看了別人文章看法,然後跟隨盲從就是做好功課,結果戶口結餘在贏贏輸輸中高低起伏,到頭來才發現吃力不討好,空歡喜一場。如果這是閣下的倒影,我建議不如每餐對待自己好一點,亦不要再用即溶沖劑,改為買杯中產咖啡。
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亦是最值得的。打工仔既然可以為別人賣命,為何不可以為自己盡責?早一點接觸投資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否則到了機會一來,書到用時方恨少便成了遺憾。自己的人生,理應由自己花時間思考,亦應由自己行出一條路。每天沉溺在工作上苦悶不堪的困局,磨滅為人生拼搏的熱誠和希望,值得嗎?
不甘平凡,誰可看低?
我在意的,是自己在投資路上的求知欲,對知識的飢餓感,向市場學習而獲得的滿足感。要是不做,一做便要盡力而為。市場上有不少人慣於單向思考,要比他們表現得更好,就要不甘平凡,比別人思考更多,洞察力更強。
投資不是在比拼年資,市場每天也在變;投資是有如逆水上泛舟漂洋過海,你不划向前,被別人超越也是很正常。2017年大市連升八個月的「慢牛」格局下,以往人們有種觀念:牛市買券商股,結果一眾券商股,尤其是本地的,大幅度跑輸大市,因為大市每天成交量不多,本地公司也要面對内地券商來港招攬顧客。每個牛市的特性也不同,套用同一套既有觀念,深信過往經驗能複製應用,絕不是上乘做法。
放下偏執,做好自己
作為一個90後,成長道路上對社會總會有些抱負,對不公義的事情總會有些憤概,對自己的前途問題總會有些無奈。困擾在這些煩惱雜亂之中,無助解決問題。我不是建議大家不要堅持某種信念、看法,這是個人選擇。我指出的是何不放眼世界,嘗試屏棄固有偏見下,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開拓自身的視野?投資是一個很好的渠道,讓大家主動關注新聞,思索對各地的影響,甚至乎透過參閱各大誇國企業的刊物和新聞下,構想和發掘一些機會。例如全世界也在說AI(人工智慧)的興起,對高端晶片需求也會增加;甚至乎對比外國或國內發展,香港在智能城市方面已經大幅落後,這又是另一潛在需求。
當然,放下偏見不一定等於會成功。要成功,做好自己定必是一先決條件。投資路上的成長,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努力參照刊物文章、研究報告,並加以認真批判。久而久之,自身的不足定能逐漸改善,最好自己也能欣賞自己。
輸中自有黃金屋
股票輸錢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輸。曾有人問過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是否願意用全部財富,換取別人青春,結果他答應得很爽快。馬雲的回應是否出自真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90後的時間值確實是無價和寶貴。寶貴在失敗的代價低,若然還有青春,「輸不起」是言之尚早。反之,90後更應對自己有多一分執著,沒有人可低自己,只有自己才可看低自己。
不知為何而贏,必定比知道為何而輸危險。一個人能坦誠面對失敗,作出檢討,這種對自己的真誠是難能可貴。哲學家尼采曾說:「那些沒有消滅你的東西,會使你變得更強壯。」畢竟你大可對別人自吹自擂,然而投資是對自己負責的一回事。每次的檢討、反省、學習都是下一次成功的重要基石。反正投資如人生,某一段路落後不是最重要,能比別人走得更遠才是王道。
不亢不卑,做人如是
同時,我深深地感受到市場的力量,有必要是最好保持謙卑。事實上,謙卑做實事能讓自己省卻不少麻煩和錯誤。生活上連小事也做不好,就別遑論做什麼大事,要達到什麼成就。畢竟所謂大事只是由很多件小事堆砌而成;所謂投資成績亦只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買賣加總而成。贏了固然興奮,也應該疏理自己的思緒和操作上的考量,作為下一次機會的參考框架。
作為一個90後,在2015年的微型版大時代深深體會到勝負只在一念之差:恆生指數可以幾日升過二千點,也可一日跌近1500點。投資應時刻保持醒覺,自感不可一世的虛榮心更應時刻注意。如何時刻提醒自己?我認為多看書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只有沉澱自己,閱讀經典名作、投資理財好書,在別人的見識和成功底下,書是越看越感到自身的無知。
*本文章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投資涉及風險,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投資意見。
(版權屬[90後加利投資成長筆記]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