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網上出了麥當勞分析文章,其後出了一篇教學文(上篇),拆解及教大家分析麥當勞的技巧、背後的過程。今次會繼續同大家拆解。
以下文章,將會拆解麥當勞的業務,教同學進一步了解其業務的特性,對當中收入的影響。
–了解各分部特性–
當我們分析一間企業時,要了解企業的營運模式、核心業務,雖然大家都知麥當勞是賣漢堡包,但就不是每個人都知當中的營運模式,作為投資者,就要了解這些事項,大家可以從企業年報、企業網站找到資料。
麥當勞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以下三個部分,我們首先要了解這三部分的營運模式。
1)自營店
> 麥當勞集團自行營運的餐廳,如同你自己開一間舖頭,收入和經營成本全部自己負責。
2)特許經營店
> 情況就如你已經有一個餐廳品牌,你將品牌租借給其他人開舖(而不是自己落手落腳去經營),自己則主要向品牌租用者,收取某個百分比的營業額作抽成。
> 麥當勞對第三方進行經營授權,收入主要來自初始費用、特許權使用費和租金。
> 特許經營權主要分為兩類︰傳統特許經營 / 開發許可或附屬公司
[傳統特許經營]麥當勞公司通常擁有餐廳位置的土地和建築物的長期租賃,而特許經營商支付設備、品牌、座位和裝飾的費用,為了加快發展,麥當勞有時會跟特許經營商共同投資,以資助其進行升級。
傳統加盟商對麥當勞收入的貢獻,主要是根據銷售額的百分比作抽成的租金(有最低租金要求)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於開設新餐廳或授予新特許經營權時,所支付的初始費用。
[開發許可或附屬公司]持牌人負責經營和管理其業務、提供資金(包括房地產權益,即持牌人自行買或租舖經營,故不會跟傳統特許經營商般產生租金收入)以開設新餐廳。
麥當勞公司通常不會投資任何資金,並會根據銷售額的百分比收取特許權使用費,和開設新餐廳或授予新許可時的初始費用。而附屬公司則只適用於國際發展許可市場部分的少數外國市場(主要是中國和日本)以及國際經營市場部分的少數個別餐廳。
3)其他
> 收入包括特許經營商支付的技術費用、品牌許可安排等收益。
–如何拆解不同營運模式,對盈利造成的影響–
當我們拆解麥當勞業務結構時,可以集中分析自營店和特許經營特性。
前者是集團自行營運,要負起價格、成本、人力資源等風險,而後者則是外判品牌,麥當勞要承受營運風險較低(基本上都轉移了給加盟商承擔)。當然,針無兩頭利,兩個營運模式各有好壞。
現時集團自營店數量,只有總店舖數量不足1成,但卻佔集團整體收入的4成,餐廳邊際利潤佔1成半,自營店風險雖然較高,但同時每店可獲取的利潤也較多。
而特許經營,雖然每店利潤較少,但要承受風險較低。特許經營收益,主要來自加盟者營業額的某個百分比抽成,而相關收益當中,有近6成半是來自租金部份(佔總收入約3成半)。由於加盟者跟麥當勞簽定了最低租金協議,所以不論加盟商生意好壞,麥當勞都能從他們身上收取一定租金費用,令集團收入波動性減少。
由於集團有近8成半的餐廳邊際利潤來自加盟店,而這部會波動性較自營店少,所以造就麥當勞的長線盈利,得以較平穩發展。投資者可以憑這些資料及數據,推斷這企業是較穩定的類型,同時股價波動較少。因此,投資者不能單單分析企業的產品,要分析企業的營運模式,以及各部分的收入及盈利來源怎樣,才能有具體的答案。
================================================
(以上為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