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及五,大市連續兩日「挾淡倉」反彈共千點,「熊二來了」之聲不絕於耳,魏力也收到不少戰友inbox,查詢「熊二攻略」,重貨者想溝貨「輸少當贏」,無貨者也想趁機撈一筆,究竟有無計?
財經ABC,首先解釋一下「熊二」:所謂「牛一、牛二、牛三」及「熊一、熊二、熊三」,其實是來自道氏理論(Dow Theory),該理論認為股市與經濟表現掛鉤,而且升升跌跌皆有一個週期,每個週期由三個階段組成,「牛一」就是牛市第一期,如此類推。
雖然有關理論創立於19世紀,但目前「信徒」仍然不少,魏力認為主要是抱着「無事繼續用」的心態,並沒有考慮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過去十年市場出現前所未見、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量化寬鬆(俗稱印銀紙)。
「印銀紙」時代降臨,導致全球資金泛濫、利率低企,當海量的銀紙在追逐有限的資產,自然吹起一個又一個資產泡沫(特別是樓市)。土地供應有限,起樓亦要時間,但股票話印就印,論保值程度自然比磚頭低得多,因此樓價狂升,而股市就進入大上大落的「資金市」,去年水漲船高,帶動恒指今年初創33484點歷史新高。
然而,今年美聯儲收水、縮表步伐加快,加上減稅成效顯現,美匯急升引發新興市場資金回流,造成「萬劍歸宗」效應。如今水位漸降,資金退潮殺埋身,凡此種種現象,在道氏理論創立之時,根本聞所未聞,若再盲目運用「古法」測市,必然有所偏頗。
必須強調的是,魏力絕非全盤否定道氏理論的應用價值,但也應配合當前市況的關鍵因素推敲,才能作更全面的分析。回想2017年資金「慢牛」式將指數推高,齋炒中大價股,細價股基本上乏人問津,個市由始至終未有出現「禾雀亂飛」的典型牛三盛況。另一邊廂,由今年2月初開始的跌浪,也是慢速向下,恒指花了7個月才跌2成,並無像「熊一」一樣的恐慌式暴瀉。既沒「牛三」、也沒「熊一」,何來「熊二」?
魏力著作《4年贏300倍的秘密》在各大書店有售,網上訂購
https://goo.gl/nyQHg7
Goolge Play電子書及試閱版同步上架
https://goo.gl/26i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