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富足理財 / 陸庭龍:小心應用股票掛鈎產品

陸庭龍:小心應用股票掛鈎產品

金融市場內的投資工具五花八門,除了大家日常接觸較多的股票、債券、基金、外匯和商品等基本類別外,也有為數不少的衍生產品。衍生產品的回報率一般較高,亦附帶有一些情況的設定或發生,從而決定最終的回報或交易價值是多少,例如股票期權、結構產品如股票累計期權(Equity Accumulator)或股票掛鈎票據,又或者保本和不保本而最終回報根據市況表現的產品。這些以方程式來計算投資回報的產品背後多是不同期權的組合。那麼投資者是否要清楚這些複雜的計算才能掌握風險與回報的關係呢?

陸庭龍

陸庭龍在金融行業擁有超過三十年經驗,同時為香港信報和i-Money財經雜誌的專欄作家,以及香港有線電視財經頻道的金融嘉賓主持。2008年加入恒生銀行,現任私人銀行及信托服務主管,善於從宏觀及細微的因素中分析投資難題,以達成一個簡單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豐富的金融實戰經驗。

筆者剛入職Wardley Ltd. 的時候,已經開始以設定的方程式計算利率期貨、外匯遠期合約、貨幣掉期合約、債券價格。以上這些都是可以用計算機計算得來的,並不是很複雜。隨著愈來愈多的衍生結構產品出台,所要求的數據歷史要長一些,而且很多答案是倚靠一些特定情況的發生來決定的,便需要電腦的計算功能來減省時間和避免差誤。

投資愈簡單愈好
所謂學無止境,我在2007 年便進修了一個香港科技大學跟紐約大學史特恩商學院合辦的金融學碩士課程,畢業時剛好碰上環球金融海嘯,元兇便是那些在課程裡認識的信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和組成Accumulator 的股票期權。我的運氣真好,對這些金融產品背後複雜計算愈清楚,愈沒有機會學以致用,因為投資者受到極端市場波動影響,對這些衍生工具或產品避之則吉。
今天金融海嘯已過去10 年,市場內的這些衍生產品仍然盛行,更發展出更多不同風險與回報的結構組合,投資者可根據其風險取向各適其適。這些複雜的計算當然已經是電子化的由電腦程式或Bloomberg 計算,交易員只是按掣輸入所需數據,簡單很多。

其實,投資的最高境界是愈簡單愈好,投資者在分析回報與風險時,只需要運用加、減數的概念。
在投資產品或金融工具的運用上,只要注意投資回報是否能夠高於資金成本,回報跟市場指標是否存在很大的差異,流動性是否良好等,基本上已做足了功夫,太複雜的程式計算留給產品開設商或供應商便可。
有些情況下,市場缺乏基本趨勢而處於上落市格局,這些衍生產品透過市場波幅的預計和歷史數據,可有效計算風險與回報兩者的最大量化價值,拿這些數據跟市場指標相比,也是加、減數的運用,便可清楚甚麼策略或使用何種金融工具,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配置。
股票掛鈎票據一方面可獲得本金加利息回報,另一方面投入的本金有機會變成股票。
對股票掛鈎票據產生興趣的投資者,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著眼於票據的利息回報,傾向挑選一些處於上升通道而有一定波幅的股票來掛鈎,收取高息的機會便大增。最壞的打算便是接貨,再作打算。

另一類是想買入心目中看好的股票,但猶疑間股價節節上升,心有不甘,便做股票掛鈎產品,希望股價回調時以低於現貨價、或早前錯過的買入價買入,如心儀的股票繼續上升,那收取的息率可平衡一無所得的心態。

相關閱讀:

《走進私人銀行的大門》


網上訂購>>>https://goo.gl/4wtsEh

Google Play電子書及試閱>>>https://goo.gl/d9SRfi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