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書展遇到一位專注價值投資的blogger,他慨歎港股「難玩」,最近放棄港股,轉戰美股。也許是因為在香港上市的中概股經常受到內地政策及監管的影響和打擊,恆生指數過去一段時間表現強差人意,的確令人失望。連價值投資者都說要放棄港股,反映市場的悲觀情緒。
我反而覺得,當沒有人關注港股的時候,也許是逆向投資者部署趁低買入的良機。當然投資者必須抱著長線投資的心態,耐心持有優質股,買入前要有充分的財務和心理準備,不會輕易在股市短期持續低迷或下跌的壓力下,變為短線投資者,在低價止蝕沽出。
「長線投資股票總是較債券和現金優勝」,前提是投資者須要具備持貨能力,信心和耐性。以20000點左右計算,現時恆生指數2022年的預測市盈率只有約10倍,盈利收益率(Earnings Yield)(市盈率的倒數)約10%,較香港十年期政府債券孳息率2.7%高出7.3%。假如未來企業盈利預測不會大幅下降,現時港股的估值便顯得有點偏低,相信已經反映了未來加息的負面因素。
熊市的考驗很多時候會令投資者變得脆弱,信心動搖,無法堅持買入的初心和投資策略。
不少投資者買入股票時,都以為自己可以是長線投資者,但當遇到大跌市或股價稍為上升而有點微利時,便會變身成為短線投資者,結果是:前者「止蝕沽出產生巨大損失」,或是後者「只有蠅頭小利」。市場的價格波動、壞消息、對經濟前景的憂慮等,很容易令投資者產生恐懼,忘卻優質公司本身的競爭優勢和長遠創造價值與成長的潛力。「恐懼」不但令投資者不願意或不敢以偏低或便宜的價格買入優質股,甚至擔心股價持續下跌而止蝕離場。
長遠來說,企業盈利才是驅動公司價值的其中一個最重要因素,卻往往被投資者忽略。太過關注市場上的雜音會令投資者變得短線。
事實上,經常關注短期股價波動或股票投資組合的短期回報率,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應該將時間用在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當公司的基本面沒有變質及估值沒有過高時,投資者宜長線持有,不要理會市場上對於未來經濟或股市的預測。
————————————————————
(以上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