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周創歷史新高,升至32000點以上。我收到一個好朋友來電,興奮地說前幾天已經借Margin買入滙豐控股(00005.HK)的股票,並道出背後的邏輯。縱使我不能完全認同他的做法,但仍然會祝他好運。
他認為股市很大機會繼續上升,因此想搭一下「順風車」,不要白白浪費大升市提供賺錢的良機。這種害怕「執輸」的投資心理,我十分理解。
考慮到目前利息低,借貸成本不高,他覺得借錢買股票十分划算。由於他估計滙控短期的升幅(以百分比計算)不會太大,因此他希望利用槓桿,把投資金額放大,務求於短時間內增加利潤的金額。他還說自己不是太貪心,如果短期可以賺10元便會獲利沽出。提起槓桿,我即時想起Howard Marks在《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樣說:「使用槓桿,並不會讓任何東西變成更好的投資,或是增加獲利的機率。它只是把可能發生的獲利和虧損加大。」
為了減低風險,朋友心目中已經設立了止蝕位,一旦滙控的股價下跌超過某個百分比,他會立即止蝕沽出,這樣便「輸極有限」。由於有機會須要執行止蝕,因此他選股的時候,非常著重股票的流動性(Liquidity),最好可以做到「打一個電話」立刻清貨,滙控正正符合這個條件。
聽了朋友的部署,我不敢批評他這種「只看趨勢,憑感覺、直覺,不看大市和公司的基本面與估值,純粹炒動力(Momentum)」的投資策略,我只是心想:假如沒有像他這類趨勢投資者的行為,為股市推波助瀾,價值投資者又如何可以從容地於高位逐步減持?最後誰勝誰負,哪一種投資策略較優勝,還是留待市場告訴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