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三(1月31日),有媒體報道瑞安房地産(00272.HK)大股東羅康瑞先生正與銀行商討尋求融資,有可能計劃私有化瑞房。受到消息刺激,瑞房的股價大幅飆升,高見2.8元。
假如瑞房真的被私有化,對誰最有利呢?
首先,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每個人都希望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對於提出私有化方案的大股東羅先生(持有瑞房57%股權)而言,不用多說,趁股價低迷時把公司私用化,要動用的資金(收購街外股東43%的股權)最少,在時機上顯然對他最有利。
但對於小股東而言,則要分兩個層面來分析。如果最近於2元以下買入瑞房的小股東,當然拍爛手掌,因為股價急升,他們可以短線獲利離場,收穫不錯。
相反,對於長期持有瑞房的小股東(包括我在內),則另作別論。因為瑞房的股價自上市以來(2006年10月上市,上市價5.35元)累計大幅下挫,業績欠佳令股價長期低迷,跟資產淨值(2016年底的賬面資產淨值為每股4.68元人民幣,折合約5.7港元)出現大幅折讓。我估計羅先生提出的私有化價格,多數會低於上市時的價格(經2009年4月十送一紅股調整後的上市價為4.86港元)。因此,已長期持有小股東,如果接受私有化,幾乎肯定是虧本了,還未計及十年時間的機會成本呢!但假如小股東提出反對,私有化計劃未能通過落實,又會擔心股價回跌,更難見家鄉了。真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我心想:羅先生提出私有化,心中必然覺得公司的內在價值或真正價值,遠高於私有化的價格(沒有商人會做蝕本生意吧),兼且應該滿肚墨圈,計劃如何搞好公司,突顯公司應有的價值。我有一個疑問:為何羅先生不專心一意做好公司的業務,令股價上升,接近其應有的價值,跟小股東一齊分享股價上升的成果?這個雙贏的格局不是更好嗎?
太座引用柴九哥名句揶揄我:「人生有幾多個十年!你已等了十年,賬面還是虧本,你還願意再等十年嗎?來個了斷吧!」
也許太座說得對!長期投資瑞房,我的確上了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