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富足理財 / 蔡東豪:萬千問題在於「債」 !

蔡東豪:萬千問題在於「債」 !

蔡東豪

精電前行政總裁,《主場新聞》、《立場新聞》創辦人。著有《與錢對話》一書。

理財回到最基本應該很簡單,是一條公式:「收入> 支出」。我們長時間保持收入大過支出,好事自然出現;相反,長時間收入少過支出,壞事一定找我們晦氣。不幸地,世事並非如此簡單,這一代人,收入和支出的公式出現變化,加入一個新元素,因而製造萬千問題,這新元素是「債」。

Red credit card laying on a spreadsheet with a calculator and a pen

大家留意一下,債在我們四周圍:咭數、股票孖展、樓宇按揭、稅貸、個人借貸等,我可以繼續數下去。公式本來簡簡單單,加入債之後,變得非常複雜,從此新的理財公式是:「收入+債>支出」。

 

理財新公式:收入+債>支出

在沒債的世界,我們有幾多使幾多,不夠使的話便慳一點,總之收入一定大過支出。加入債之後, 支出可以增加, 增加至甚麼水平?增加至收入加我們能借到的錢。金融機構不遺餘力向市民灌輸一個概念,借錢很簡單,例如只需一日批核,我們產生錯覺,借到的錢等於我們賺到的錢。借錢大眾化是理財的敵人,因為債附帶利息,變成一條無從計算的數。我不敢指控金融機構誤導,它們肯定受嚴格規管,每一句宣傳字眼也經過幾十對有法律知識的眼睛看過,問題是,消費者不懂得計算。

以我為例,算是接受過財務訓練(差不多忘掉,二十幾年前取得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資格),每次聽到每月還款額、實際年利率等字眼,我個頭見暈,這時候唯一反應是點頭,其實我不是示意明白,而是希望快點離開這令人難受的地方。

 

借貸觀念 扭曲思維

樓宇按揭是債之中被視為最穩陣,因為按揭成數只有樓價約一半。新一代業主未經歷過1998 年至2003 年的負資產年代,以為按揭沒風險。我上過最刻骨銘心的理財課,是捱過負資產歲月,領略到任何借貸也存在風險。

債的最大害處是扭曲我們的思維。「收入>支出」變成「收入+債>支出」,支出可以變成無限大,「量入為出」變成「量出為入」。公式之中,只有支出是完全受個人控制,收入受制於份工是否穩陣或生意是否好景,債的最大變數是利率升降和債主是否繼續信任你。

當我們放任支出,把自己及家庭前途交給不受控制的收入和債,前景之險難以預計。前陣子看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訪問內地大媽參與A 股買賣, 其中一個大媽在A 股大時代中炒個不亦樂乎,最令她興奮是內地開始容許證券公司提供孖展。這位大媽笑著解釋,這是國家帶挈人民賺錢的機會,人民當然要領情。在她眼中,國家不會害人民,炒孖展一定是好,因此她借到盡。節目未播放,A 股便崩潰,節目想再找這位大媽查問近況,但聯絡不上。這集《鏗鏘集》是我看過關於投資最震撼的真實記錄;除了「震撼」,我找不到更合適的形容詞。

延伸閱讀:《與錢對話》  蔡東豪  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As1dSY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