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唔識理財」,我經常聽到這句話,說這句話的人,語氣通常沒帶歉意,很多時甚至是理直氣壯。不懂理財是應該的,因為理財是深奧事。最近跟朋友談子女教育,朋友斬釘截鐵預言,送現在只有一歲的兒子到外國讀書,並開始儲錢。我問這筆錢放在哪裡,他說在銀行戶口。我問:即是近乎沒利息收入的銀行戶口?他點頭。
這位朋友投資大量時間研究子女教育,為兒子作長遠計劃,願意犧牲自己享樂,可是,這筆這麼重要的錢,竟放在沒利息的戶口。我聽到反應不止是可惜,其實有點憤怒。既然這筆錢短期內不會動用,把這筆錢轉為定期存款,利息可增加,沒增加額外風險,但他竟懶得做。朋友解釋是,理財他不懂。
遇到某些事,我們腦袋會突然進入封閉狀態,封閉是指我們不想多想,接受既定結果。很多人都會遇過這種突然封閉狀態,真正原因是我們產生偏見,日常無論怎以理性處事,就是不想多想這件事。引起突然封閉狀態的事情,因人而異,我留意到理財名列前茅。遇到自己應該須知道但又不知道的事情,正常反應是焦急(我要學識),甚至羞愧(我點解唔識),偏偏不懂理財,卻不會引起這些反應。
理財是一門深奧學問,需要很豐富學識及很多時間鑽研,才能學懂,是被普遍接受的謬誤。理財界有很多所謂專家,這些人不停在傳媒發聲,營造一種氣氛,只有專家才有資格談理財。一個又一個學術研究指出,專家的成績乏善可陳,能長時間維持佳績的例子絕無僅有。我對非專家(即包括差不多所有人)提出簡單而重要的理財原則:理財不難,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限制。
非專家知道自己放在理財的時間有限,能接收的消息不多,未必有能力分析複雜資料,所以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策略。這種知己知彼心態,非但不是缺陷,實在代表優勢。對,有限制不是問題,不知道有限制和知道有限制而不肯面對,卻是大問題。專家和非專家的分別是,很多專家不肯正視自己的限制,往往高估自己能力。非專家睇餸食飯,不隨便超越限制,理財成績隨時打贏專家。
這陣子有朋友「醒」你絕世貼士,例如某猛人將入股某殼股,股價一定爆升。非專家的你說不,因為你不懂甚麼是殼股,兼且想到自己非專家身分,絕世貼士無理由會落在自己手上。專家收到絕世貼士,會做一輪所謂功課,認為英雄所見略同,說服自己機不可失……
理財不需要是專家,相反,非專家自有一套認清自己限制的策略,代表負責任理財的好開始。口口聲聲不懂理財的人,其實是在逃避,屬不負責任行為。理財是一件須要做及應該做的事情,所有人一生中不停須面對。「我不懂理財」這句話出口前,停一停,想一想,你是否繼續活在偏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