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股票投資 / 價值投資 / 蔡東豪:有期望回報,是危機行為!

蔡東豪:有期望回報,是危機行為!

蔡東豪

精電前行政總裁,《主場新聞》、《立場新聞》創辦人。著有《與錢對話》及《金錢之王》系列。

跟朋友談投資的時候,我都會出其不意問一個問題:「你期望的投資回報是多少?」大部分人不太懂回答,總之要賺錢,愈多愈好。硬要說出一個數字,通常是雙位數字。期望是一件有趣的東西,有了期望之後,我們開始相信期望會成真。買股票期望雙位數字回報,賺到錢可去韓國旅行,只要願意相信,好事自然來。我們都知道不應該這樣期望,但總是控制不到自己,想著一連串美好結果自動彈出。

建立期望容易變成危險行為,因為我們通常沒兩手準備。賺了雙位數字回報的確可以去韓國旅行,相反蝕了雙位數字怎辦!當期望不成真,反而出現意外,打擊可以很大。雖然意外是自己控制以外的事情導致,但我們的失望程度不會減弱,因為我們把時間、金錢、精力投放到期望之上。做人有期望是好事,代表正面積極,但有了期望便容易泥足深陷,或者我們應重新考慮期望這回事。

歸根究柢,人有期望是否好事?期望引致的痛楚跟喜悅不相伯仲,而且人怕痛楚多於喜歡喜悅,建立期望似是自討苦吃。世上太多事情不由自己控制,一件事不成功,很多時自己已盡全力,但結果仍然不夠好。失敗之後,總有人安慰,結果不重要,過程才是重點。的確,我們最多只能控制過程,結果聽天由命,但心底裡知道結果比過程重要得多。想深一層,沒有期望不一定是壞事,沒有期望不等於渾渾噩噩做人,凡事以平常心處理,盡力以為,接受結果,也是一種做人方式。

 

延伸閱讀:《與錢對話》  蔡東豪  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As1dSY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