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部分人(例如我)選擇「轉波」,以另一種步伐接觸世界,常見的現象,是回到以前。走了很多路,我們念念不忘,尋找根源性的東西。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出現:既然這些東西是重要,為何等到50歲後才尋找,之前幾十年有甚麼障礙?太尖銳,唔識答。
我們很懂得說服自己,故事彷彿合情合理,真愛變成可以等待的「興趣」。50歲後,我們不想再等,甚至不怕對自己坦白:誠實一點吧,所謂實際沒帶來特別的喜悅。因為我們看到將來,55歲看到的將來,跟25歲看到的,很不一樣,我們隱約聽到倒數的聲音。
50歲後不想再等,不想再被牽強的故事說服自己,忽然間想做便去做,這感覺新鮮至有點刺激。尋根是50歲後的指定動作,我們重新建立興趣、友誼,為很多人生價值觀作出全新定義,例如甚麼是好玩,甚麼算是成功,誰人算是好朋友。
50歲後的將來是過去,這句話有點玄妙,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做回自己,第一件急想做的事,是回家。家是以前走過的路,途中有很多沒做或做得不夠好的事,在包袱較輕的人生階段,我們覺得不需要繼續自圓其說。原來人生中有不少遺憾,可以的話,我們想回到從前,修補遺憾,不可以的話,至少我們誠實面對遺憾。無論如何,50歲後大聲警惕自己,以前的錯誤不可再犯。
過去是一面鏡,看到自己,包括醜陋的一面。將來是過去,因為我們提起勇氣,擁抱誠實的自己。我走進人生新階段,過程是亂打亂撞,我不太清楚想做甚麼,只知道在不明確的空間,不想作出日後會後悔的承諾。我甚麼都想試,也甚麼都不敢試,兜兜轉轉,心中安慰自己,不怕,有的是時間,不自覺地,我也開始回家。
我的家原來是真正的屋企,我回到屋企人身邊,原來一直存在距離。當所有投資都是不確定的時候,我發現有一項投資肯定不會錯,是把心機和時間投資在屋企人身上。以前應該要做得更好,但沒做,說服自己的故事多麼老套──我在外邊這麼辛苦,最後是為了家人。今日回想,藉口爛至無地自容,我的幸運是,屋企人歡迎我回來。50歲後,我們開始關心自己留下的足跡,我知道我的足跡應該留在那裡。
蔡東豪在新書《50歲後》探討了眾多踏入50歲後需面對的中年困惑及身份危機等課題,歡迎到天窗網上書店購買:https://goo.gl/Ls72Xe(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sh22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