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面積比整個香港島還要大,土地供應當然不會缺了他的一份,主流的意見是在北邊由東涌到陰澳作不同程度的填海,東邊除了東大嶼人工島外還有政府發展梅窩計劃,而南邊和西邊較少人提及,皆因經多年反覆的研究,「北發展南保育」成為發展的總綱領。
由於機場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橋、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屯赤路)這三個基建,東涌的位置必將由偏於香港一角,一躍成為大灣區的交通樞紐:雖然港珠澳大橋是單Y,沒有直接連到深圳,但是由東涌向北經屯赤路到屯門,再經規劃了的屯門西繞道的隧道段接駁至港深西部公路,就可以到達深圳,令到大嶼山在大灣區的戰略性地位進一步提升。
至於南邊,均是以保育為主,由貝澳到塘福,是連串的沙灘,適宜發展旅遊業,但以目前的狀況看,特別是長沙海灘面對的海沙流失,暫時仍然未有解決的方法,而嶼南路即使擴建,也難以容納高密度人口的需要,相信在未來20-30年大體上維持現狀是最合理的預期。
但是不要以為西邊已迫近珠海的水域,就沒有人打過主意,早在2014年運輸署就提出連接北大嶼山東西走向的沿海道路,然後2016年建議將360纜車伸延至大澳,到2017年又建議興建大嶼山輕軌。然則沿岸均缺乏可供發展的土地,甚至大澳也面對著水浸的危險,上述三個方案只是加強了大澳對外的連繫,並無改變發展的現況。
不過,就至少有三個組織建議,在「跳出香港」的珠海水域興建人工島,包括新民黨的葉劉淑儀和房地產協會的桂山島方案,以及公共專業聯盟在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以南填海的「一島兩市」方案。其實香港與江門市合作,在台山廣海灣用建築廢料填築了一大塊地,只不過不在香港境內,又憑甚麼一定要撥歸香港呢?
作為一個總結,大嶼山北岸的發展潛力最大,位置最優越;東邊的人工島相信只會是無休止的爭論;南岸和西邊相信也是維持現狀的居多。
本文原題為「城市結構大重組(2018年版)-大嶼山篇」
圖片來源:團結香港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