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北區的上水是內地人來港的消費熱點,不單只帶旺了街舖,火車站前空地大堆人群聚集,就連附近的工廠都有人經營,甚至遠至落馬洲新田永平村被傳媒稱為「水貨村」,而在立法會議員的帶動下,邊境購物城也已開業了,一片好景存在於業內人士的想像之中。
可是殘酷的現實卻是:上面曾經真的多多少少出現過的興盛景象已大為失色,上水早在一年前已有吉舖出現,水貨店在工廈絕跡,甚至連業界期望甚殷的邊境購物城也處於掙扎的邊緣,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出現逆轉的情況?
其中一項無可否定的是一簽多行變成一簽一行,令到內地居民短程來港的次數減少,但是內地海關嚴打水貨客,最嚴重的會罰「白單」,超過三次就要坐監。但是都不及網上代購,以跨境速遞的方式寄貨,這種微觀的產業轉型,才是根本的原因。
到廣深港高鐵通車之後,那些高消費的內地客多了一個途徑來港,便是直接由福田站乘高鐵到西九龍站,雖然車票更貴,而西九龍的物價又遠比北區高得多,但是作為旅遊的體驗這些只是微枝末節,令到北區的高消費人流大幅削減。
原本北區已規劃了大興土本,在建設新界東北三發展區:粉嶺北、古洞北、坪輋/打鼓嶺,又有河套區發展,又有北環線由東鐵古洞站到西鐵錦上路站,又有蓮塘/香園圍口岸及其連接道和龍山隧道及長山隧道,甚至正計劃進行《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問題是這些建議,部份已被否決(坪輋/打鼓嶺),部份還沒有落實(北環線),餘下的都是遠水平能救近火。
至於另外一個區大埔區,多幅土地正進行改劃住宅,又有發展區的土地正進行公私營合作的試點,然則區內的設施未見有大幅度的改善計劃,極可能像現時的元朗市那麼。
現時北區與邊境經濟擦身而過,規劃又流於畫餅充飢,即使中長期或有轉機,擺在眼前的是一條下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