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當前市場處於升浪或跌浪,大勢是上是落,最直接的方法是觀察經濟數據指標。但各門各派的經濟指標繁多,效用各有高低,投資者要全數掌握,實在不容易。
「股壇小辣椒」胡孟青教路,從投資者做功課的角度看,專注於少數簡單而跑於整體經濟變化之先的領先指標,易收事半功倍之效。
美國數據領先環球
「全球經濟以美國為龍頭,而美國的經濟周期往往領先環球市場一年半載。因此,要展望全球經濟的整體趨勢走向,了解美國經濟狀況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現時美國常用的經濟數據指標約有50多個,我認為以下幾項是對經濟可預測性較理想、且廣為市場認同的指標數字。投資者做功課時,可對它們多加注意。
新屋動工:美國房地產行業重要的前瞻性指標,調查全新動工住宅的數
字,加建、改建和重建住宅不計算在內。新屋動工率的升跌,反映兩季後
的經濟好壞,反之亦然。
採購經理指數(PMI):衡量美國製造業狀況的一覽表,檢視製造業在生產、新
訂單、商品價格、存貨、僱員、付貨、新出口訂單及進口等八個範圍的數
據。(有關採購經理指數的解讀,請見link)
消費者信心指數:每月發表,指數的釐定主要通過訪問約5,000個家庭,查詢它們的一般經濟情況、就業展望及消費計劃,以反映普遍消費者的信心,對短期經濟前景持悲觀或樂觀的態度。消費者信心指數以50為經濟盛衰分水嶺,高於50表示經濟向好,低於50表示經濟向淡。
領先指標:由一系列相關經濟指標(包括就業數據、工廠訂單、採購經理指數、新屋動工率、貨幣供應、消費信心指數以及其他數據)所構成,用以檢視整體經濟景氣的轉變情形,並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向。假如領先指標連續三個月下降,則可預期經濟即將進入衰退;若連續三個月上升,表示經濟即將步入或持續繁榮。
耐用品訂單:耐用品是指不易耗損的物品,如汽車、飛機等重工業產品和製造業的生產用品,其他如電器用品等也是。耐用品訂單代表未來一個月內製造商生產情況的表現好壞。
零售銷售數字:以現金或信用卡方式付款的商品交易數據,不包括服務業。零售數字上升,代表個人消費支出的增加,經濟情況向好;反之,則代表增長趨緩或不佳。
本地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特定時間(一般為一年)內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價,計算公式為:私人消費+投資+政府消費支出+出口-進口。本地生產總值的升跌高低,反映探討經濟基本面目前的趨勢及是否可以維持。
就業數據:主要包括「失業率」及「非農業就業人口」兩部分。失業率通常是以失業人數佔總勞動人口的百分比來計算,而非農業就業人口則反映美國工業及服務行業等「非農業範疇」的人力市場數據,藉以反映當地經濟表現及勞工市場的狀況。失業率降低或非農業就業人口增加,表示經濟已經轉好,前景樂觀,反之亦然。
消費物價指數:以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服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涵蓋房屋支出、食品、交通、醫療、成衣、娛樂、其他等七大類。假如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全面持續上漲,稱為通貨膨脹;反之,則稱為通貨緊縮。
生產物價指數:主要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反映生產成本的趨勢,通常與消費物價指數一併解讀。
胡孟青提醒:「各項數據,以新屋動工、消費者信心指數及領先指標最具前瞻性有助展望未來的經濟走向;數據愈高,前景愈好。另外,雖然本地生產總值與業及物價等數據相對落後,卻能反映已實際出現的經濟狀況,同樣具有參考價值,投資者做功課時不可不察。」
有關各項經濟數據的發佈、定義、優劣及應用詳情,可參閱《褔布斯》
(Forbes)旗下投資百科網站:http://www.investopedia.com/university/releases/default.asp 。
延伸閱讀:《估市不如練功》胡孟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