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一位朋友(S 君)聊天,談及最近的加密貨幣大調整,才得知向來極之保守的S君竟然大手買入了一隻名為BCC的加密貨幣。
比較有研究加密貨幣市場或有上百樂加密貨幣課堂的朋友,大概也聽過 BCC 的疑似龐氏營運手法,它於2017年升值超過2,700倍,其代幣市價從2017年初的0.16美元,爆升至年底的430美元,成為那年表現最佳的加密貨幣之一。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而言,升2,700倍也許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但令百樂有感而發的,是向來只作保守磚頭投資(還是住宅only)的S君,個多月前還向筆者堅決表態,完全否定加密貨幣的存在價值!最讓百樂不安的,是S君連 bitcoin(比特幣)與 ether(乙太幣)的分別也不大了解,更遑論弄清BCC是何物,但眼見身邊的損友們在過去幾個月來,從BCC中大賺特賺,終於受不了誘惑,跟隨他們以2018年初時的摸頂價,投入數以百萬元入市。而在剛剛過去的加密貨幣大調整至今,他已損失超過九成本金!
回看今天的加密貨幣及其ICO(加密貨幣初始發行)市場,如此瘋狂的盲目投機,確實有火速蔓延的趨勢,事件中描述的BCC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亦因如此,百樂不得不發文與大家作一點理性分享。
問題的核心,不單單是估值基礎的問題!
實情是,大多數的所謂加密貨幣投資者,根本不知道所投資的加密貨幣,其背後的公司究竟是做些甚麼,更不用說這公司的商業模式和團隊的營運理念。如果人們不明白正在交易的資產是甚麼,他們就無法得知其投資物的淨現今市場價值,因此成了老千和騙子們的獵食對象!
坊間不少資訊或「教學」媒體平台及機構,正軟性地鼓吹人們以賭博的形式來購買加密資產,手法與跟財演買number入市炒賣無異,直接衍生出來的pump and dump做市風氣,不但使無知的散戶投資者蒙受損失,最為影響深遠的,是讓社會各界人士,誤以為加密貨幣及其背後的區塊鏈去中央化技術,是導致問題的所在,繼而使政府出手嚴加管制,最終阻礙了科技的進展,人類的文明。
筆者在多篇文章提過,所有的泡沫,如荷蘭的鬱金香、北美的太平洋鐵路、舊金山的挖金潮和上世紀末的科網熱,甚至乎今天的加密資產泡沫,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FOMO(恐懼錯失,Fear of Missing Out)因素。
不理性的估值,大多是由FOMO因素驅動的。估值沒有經過真正的價值投資分析作為基礎,投資者見旁人獲爆炸性的上升回報而心動,為了趕上貪婪的列車,埋沒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加密貨幣與歷來的泡沫,有一點很大的區別……
以往的泡沫,至少投資者也大概明白他們所投資(實是投機)的是做些甚麼,但試問今天的加密貨幣投資者,有多少人知道他們正在ICO /交易平台所認購/購買或遠在加拿大採礦的貨幣,到底是做些甚麼的呢?
百樂認為,在過往近幾個(和未來的)市場大調整,對整個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市場實有著排毒的作用,讓大家在瘋狂中歇息一下,冷靜下來,回復理性後再重新出發,以踏實的價值投資法去評估眼前的加密項目。
其實每個投資都不應人云亦云,自己先做做功課,充份了解其加密貨幣(和背後的公司團隊)所創造的產品或服務,當確定有長遠的市場價值後,才按時段和進度去平均入市投資,這才是在加密市場上如何穩步快速致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