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即將進入戲肉,人民幣看貶,港商在內地做廠就最慘, 但窮則變、變則通,他們部分已經改變計劃,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設廠,希望減輕貿易戰及匯兌成本上漲的壓力,變相令到當地經濟受惠,反而加速了產業升級轉型。
所以說,一枚硬幣正反總有兩面,而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有先後之分。
四份之一世紀前的上海,老百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但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時移世易,眼見魔都近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滬上居民如今茶餘飯後可能最常會問:「浦西一套房,能買浦東幾張床?」浦西舊區雖然經濟活力仍在,但相比浦東新區的陸家嘴金融區,浦西似是歷史文物區多點。
這種發展模式也不難在其他大城市發現,像北京,二十年前在東三環的朝陽區還只是鄉郊地方,但在今天,朝陽已經成為帝都最繁華的地方,而傳統巿中心東城區,因文物保護原因,至今仍是遍地「胡同」,真正「百年如一日」,沒有什麼進步。深圳也是不遑多讓,經濟重心本來是在羅湖,近年發展也一路向西,側重在前海、南山、福田一帶。
就算遠在歐美國家,只要大家趁去外國旅行時,看一下當地建築、地圖、風貌,便會發現本來的市中心區,很多已化作所謂「老城區」了,例如英國傳統的英倫銀行在Zone1,但金絲雀碼頭卻在Zone 2/3 ;剛奪得世界盃冠軍的法國,慶祝沒辦法當然會在凱旋門,但其他日子巴黎民眾可能較多往新凱旋門也不出奇。
其實,全世界的城巿發展本質上是差不多,都是當原本的城市中心點,在經濟發展及人口增加後,需要新式建築物增加土地效率,但由於土地已被密集發展、不敷應用,而重建拆卸又要解決「釘子戶」、「天價收地」等種種困難。所以政府唯有由舊城區毗鄰找地發展「新城區」,打造另一個巿中心,並慢慢取代原有中心區的城市功能。(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