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股是一門生意,最基本的原理,是先「生產」一隻殼出來,之後等人談好價再把殼「賣」出去,這就是賺錢的法門。一些殼未找到好歸宿前,「養」住待機其實都要成本。要覆蓋這些成本可能就會透過股票操作賺錢,向下炒又或者印股票借概念炒高等等,有不同玩法。至於殼股的供應,基本上分為7種:
- 啤殼類股份
「啤」就是廣東話的意思——「製造」咁解。這一類的殼股我是最在行也最喜愛分析的,貪其分析起來簡單省力,而且在牛市時命中率高。「啤」的方式可以透過首次公開發售(Initial Public Offering)啤出來、也可以出現於主板上市的股票中分拆(demerger)出來,也可以由創業板轉主板轉出來。
- 分拆出來的股份
這勉強也算啤殼的股份,分拆業務獨立成另一所上市公司自然可以走上賣殼的路。然而,分拆出來就是不賣殼,也有投資價值。分拆業務和資產可以把價值釋放,收窄NAV Discount(資產淨值折讓),這是從基本分析的角度去看。
- 重組類股份
有些公司因為賬目問題可能要面對停牌、除牌。這時候就需要白武士拯救,把劣質的公司洗血換脈浴火重生,否則公司一旦被除牌就無仇報。一隻主板殼也值五億元,這豈不是見財化水?這些公司是很難玩,包括要看幕後人的實力。
- 老牌股
這些股的賣殼誘因是夕陽工業,實業做不長,那就心思思想賣殼;另一個賣殼誘因就是青黃不接,老的要退下來,嫩的無心做,那又是賣囉。
- 名牌殼
股票和武術世界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分黨分系分門派。有一些系,實力比較強,手上有多隻殼在手。這些也是主要供應來源,這些殼通常是被上下其手,套走了現金和優質資產業務,又種下重債,直至體無完膚才被賣殼。分析這些公司的難度是十粒星。
- 利用財技變成殼的股份
這個比較難說明。例如把業務賣走或做企業重組,讓上市公司只剩下簡單的業務,如收租、證券等,使其業務和資產價值低於其上市地位。
- 老闆無心發展業務,只好把公司賣走
當然,也可能老闆有病、離世,無可奈何只好把公司賣掉,通常是老牌工業股。這類公司要炒得好,多要靠收風或消息,看幕後人實力,財技活動次之。
想了解更多渾水的財技觀點,歡迎到天窗網上書店購買其著作《殼股財技》:https://goo.gl/F5AjGn(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RHik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