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一篇文章寫過,我經常於一些分享會上問一個問題:「有誰已達財務自由」,多次分享會加起來,大概見過的參與者有過千人,印象中沒有多少人確認已經達至財務自由。
說起來財務自由只是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支出,其實這根本不算甚麼,又不算發達,連一個「億」也未必談得上。香港貴為金融中心,億萬富豪也算十分普遍,財務自由連「富豪俱樂部」的入場券也未有,更不要說是富甲一方。
如此普通的財務自由,到底難度在哪?要了解這個問題,簡單計計數,打工仔一生人賺多少?要達至財務自由大概又需要多少?
以經常拿「月入3萬的香港人」作為基準,其實這數字已經比香港的月入平均數1萬5千元多了一倍。就假設努力一生,平均月入3萬元,一年收入大約40萬元,40年打工生涯大約1,600萬元,就算成是2,000萬元吧,這個數字連買一些假豪宅都不夠,還未扣減支出噢。
平均月入3萬元的人,要財務自由,假設日常支出每年25萬元吧。假設得不到甚麼投資項目爆升的運氣,簡單買個盈富基金,資產值能追及通脹,每年平均又給你3厘股息作被動收入,要產生25萬元的被動收入需要大約800多萬元的盈富基金。
正所謂「大話怕計數」,計一計便知道,一個打工仔一生賺不到2,000萬元,還需要經歷人生不同階段,結婚、買樓、買車、生仔、供書教學、醫療開支等,加上日常支出,要剩下800多萬元以達至財務自由實在不容易。再者,這條數已經計及一整個打工生涯,即代表就算做得到,也年過六十了。
還有,看見香港新聞多了,財務水平好的人其實佔比不多。大家看看身邊朋友,有多少個是手停口停之輩,例如轉工停一兩個月糧就不能供樓、要去旅行就要儲蓄一段時間、剛去完shopping就節儉一下「回復元氣」等。
其實這類「手停口停之輩」已算不錯了,因為還有不少負債一族,自讀書至今已經習慣性地背負負債,買手機、美容計劃、去旅行等都以信用卡分期付款,還款時又只還min-pay,終日過著「卡冚卡」的生活,他們離財務自由的境界更遠。
因此,雖說財務自由不算甚麼,但當我們認真了解一下,這算是不容易達到的目標,而且值得追求,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