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有需要了解不同時代的命題,比如70、80年代是工業股的天下;到了90年代就是地產蓬勃的時期;2000年代就有紅籌國企、賭業股;2010年代就進入科網、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的世界。萬一靠錯邊站,逆流而上,路就不好走了。
相信不少財經專家也提出投資需要懂得找住潮流,《跟著價值走的12堂課》作者止凡(@取之有道)就認為,其實面對潮流,除了懂得找住它,還可以有更深層的理解。
首先,即使沒有找住潮流,也不代表一定不賺錢。例如,今時今日找些穩當工業股來買,可能由於被人忽略而價格低廉,回報也不一定太低。
Jeremy J.Siegel在The Future for Investors一書中舉例,在1950年至2003年,標準石油公司的股價大概上升了120倍,而IBM的股價則上升近300倍。不過,1950年投資標準石油公司並將股息再投資的話,投資者可以積累的股數為最初購買量的15倍,而IBM的投資者只能累積3倍。論增長能力,當時的IBM絕對比標準石油厲害,但投資回報卻被比下去,皆因IBM的股價被高估,而標準石油的股價就一直被低估。
另外,如今科技數碼年代,即使不搭上時代巨輪順風車,也千萬別跟它對著幹。即寧可投資一些與時代不太相干的公司,也別投資一些被時代淘汰的。舉例,近年數碼相機與智能手機的興起,做得再出色的菲林生意也很難生存,這是被時代所淘汰的行業,別跟潮流鬥氣。
找投資機會,有時就得要看得深入一點,比如近年網購如eBay、淘寶等興起,不少意見指實體店都是死路一條,長遠不見得有運行,令它們一律股價低迷。然而,不少實體店難以被網購取代,如飲食生意。
即使實體店中的零售業也不是全軍覆沒的,好像我趁本港零售業低潮時買入了一些零售股,考慮時也有想到網購的影響。哪些零售業難以被淘寶取代呢?例如,賣金飾的,如此貴重,消費者多不會在網上買回來吧,還是到實體店好一點。還有,買賣女性化妝品的,「淘」一些東西回來「塗」在面上,有多少女性會這樣做呢?但賣衫褲鞋襪的,面對淘寶就很難說了。
投資方法多的是,選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切記要避免與時代巨輪對著幹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