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當某種資產出現泡沫時,大眾總會有不少迷信。《跟著價值走的12堂課》作者止凡認為,正所謂「先升到你唔信,再升到你迷信」,能夠「眾人皆醉我獨醒」實在不容易,因為你會在迷信聲中被指罵,慢慢連自己都變得迷信起來,舉個例:
- 97年的樓價只升不跌:大家都沒有理會甚麼負債比率、利率等問題。
- 99年科網股泡沫:大眾認為科網是新經濟而不應該以舊經濟思維與估值去衡量,忽視了沒有盈利、沒有實業支持等問題。
- 07年美國樓市:大家可以看看電影The big short,可以感受到當年的瘋癲狀態。
今天香港樓市讓我也感受到一點點這個現象,當然不少人還提出了很多支持位,例如:「何謂高位?與人均收入脫節嗎?」,又或物業不是給一般香港人買的,這些因素根本不用考慮。還有,供應不足、業主財富處高水平、借貸比率不高、經濟好、失業率低、利率低、銀行資金充裕等等。
其中有一個解釋,甚至將這幾年的升幅解說成常理,就是「銀紙不值錢」!當錢越印越多時就越不值錢,所以物業資產只會不停升值。其實,美元自1971年脫離金本位已經沒有停止過印銀紙,但樓市週期一直有上有落,當然長遠來說是上升的,但於幾年間的週期內的回調仍可以跌很多,因此不能說,只要印銀紙,樓價就不會跌。
上周聯儲局再次落實加息,更首次表示,若經濟發展一如預期,將縮減總值超過4萬億的資產負債表,但聲明中未有指明確實時間表。這個俗稱「縮表」的動作,實際還未開始,而且也說得保守,聲稱若遇到甚麼情況會立即停止。當然,不少專家指加息步伐還算溫和,縮表規模也不算大。畢竟,這是印銀紙的相反,配合加息,這代表一架「航空母艦」已經決定緩緩掉頭。
市場的勢頭絕不會一下子倒轉來,例如這麼多年來大家累積了不少財富,政府又不停加辣鎖住了不少購買力,因此大勢還會衝前一輪。正如金融海嘯後一直印銀紙,起初也不是所有資產市場都可以升上去,但一旦起動了,就連升了近十年,而這十連升的關鍵因素正在改變中,大家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