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居屋抽籤如火如荼,但買樓的熾熱風氣亦很令人擔憂,無論居屋或私樓,有子女為求早日上車,「食屋企、住屋企、唔俾家用」;亦有父母為買樓慳15%印花稅,打起子女「首置額」的主意,「比埋錢、供埋樓,只要子女簽個名就得」。究竟父母過早使用子女「首置額」買樓,是否好心做壊事?物業投資教練Lucy提醒,這隨時會成為家庭糾紛的根源!
- 早買樓未必好
有人認為「買樓宜早不宜遲」,由於通脹,樓價長遠是愈升愈有。無錯,買樓確實是「宜早不宜遲」,但前提是「能力所及」!年輕人未畢業或剛踏入社會,薪金未算穩定,就要用個人名義來買數百萬元的房子,這不是很大負擔嗎?父母或會說:「有我們在,你不用擔心供樓問題。」但供樓起碼要20年時間,為人子女的,都不希望見到父母年老時仍要負擔樓債……萬一期間有突發事故,父母無力再供樓,子女不就百上加斤嗎?
- 把子女未來納入長期計劃
曾遇過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輕人,近年想投資二手樓,但原來自己的名額在數年前已被家人用來買其他樓,結果阻礙了個人計劃,亦跟家人產生了矛盾。樓宇買賣是長期的投資計劃,現時子女或者不懂事、不曉投資,但不能排除子女的未來選擇,否則就是限制了他們的發展機會。
- 買樓要一家人商量
雖然家家戶戶情況不同,但買樓一定是件大事。如果是子女名、父母供,我建議無論子女處於甚麼年紀,都要跟他們商量。或許買樓只是一刻的決定,但日積月累,雙方都會有壓力、矛盾和變化。如果是買來投資,就要評估首期、支出、負擔能力及投資年期;如果是用於自住,就要計劃時間表,及子女接手供樓的條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