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林少陽 / 林少陽:捕捉短線事件的機遇

林少陽:捕捉短線事件的機遇

林少陽

以立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監,著名基金經理及財經專欄作家,暢銷財經作品包括 《步上一億元財富之道》及《價值捍衛戰》。

著名基金經理林少陽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結合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多年歷練,融會演化出「催化劑投資法」,以長中短投資角度,應對當前上落市,選中倍升股。以下是他親身解說「催化劑投資法」的思路中,如何捕捉短線事件的機遇。

在第一部分的主題投資法之後,第二部分來到其孖生兄弟─事件主導投資法。

我認為兩個投資方法是孖生兄弟,是因為兩者嚴格來說,都是催化劑投資法。不過,主題投資法研究的是長線盈利推動股價的催化劑,而事件主導投資法,則專注於分析短線事件,對股票價格的推動作用。

事件主導投資法

事件主導(event driven)投資策略,主要目的是透過分析企業的重大收購合併、變賣主要資產或業務轉型,以判斷相關事件能釋放多少資產價值,繼而衡量事件出現有利發展的機會率等量化的計算,以判斷投資者是否值得參與相關事件的投資。

以合生元(1112)子公司在2013 年7 月遭反壟斷調查而股價大瀉為例,若投資者對事件判斷得宜,應該可以從事件發生的初段暫時離場(若事前有持貨的話)減少損失,同時於每股30 元附近回購(未曾買入者則首次買入持有)。兩週後股價重返未跌之時,雖然此次發改委的決定,幾可肯定對公司的盈利能力有負面影響,但股價已重返起步點。我們不禁要問:繞了一個大圈之後,市場竟然當整件事未曾發生?

上述當然是很投機的想法。事實上,事件主導投資法的精髓正是源於已故經濟學家與投機大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選美投資法,其投資重點不是找尋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公司來投資,而是選擇大眾會喜歡的股票,先於別人一步進行投資或投機。

判斷大眾反應

事件主導投資法找尋的,就是引起公眾投資者對相關資產類別價值(其實應該是價格才對)產生興趣的事件。因此,判斷大眾對事件的反應,變得異常重要。又例如華潤集團前董事長宋林涉嫌高價買入煤礦,轉移國有資產的案例,將是繼年前新鴻基地產(16)兩位主席涉嫌賄賂醜聞之後,另一宗判斷究竟是買入機會還是令投資者損手的事件。

當時,我較有信心的判斷認為,華潤燃氣(1193)這次應該是無辜受害者。當然,想像力高的公眾投資者,仍然會擔心集團可能還有甚麼黑材料,被對手所掌握,並可能隨時在適當時候引爆。面對不明朗因素,絕大部分投資者的選擇,就是逃避風險─有貨的沽貨,無貨的暫時避一避鋒頭,即使看好相關的行業,亦寧願選擇其他的同類股份。

我認為,究竟是否逆向而行,一切的決定,還是取決於價格。如果股價跌幅夠大,負面的因素被全面消化,即使是再壞的消息,入市買貨仍然是較佳的做法。以我本人主理的投資組合為例,由於相信華潤燃氣是無辜受累,因此做法是不止蝕,並積極考慮於更低位加注。

當然,跌幾多才算是足夠消化一個壞消息,這裡經驗變得異常重要。若自問沒有能力判斷壞消息對公司未來價值的影響,選擇離場或靠邊站的做法,仍然是最佳的應對策略。

賭輸了要抽身

事件主導投資法的重點在於timing,由於發生足以驚動市場,造成恐慌的事件,肯定不會是小事一單。因此,大家千萬不要低估對家沽貨的決心,在下決定之前,只是分段小注行事,若中途發覺事態比原先估計嚴重,仍然可以在損失可控的情況下,及時抽身離場。若一開始時已經大注買入,賭輸了的話,結果可以非常落泊。

回顧我在2012 年10 月對壹傳媒(282)的判斷,便是一次警戒。該次投資對本人主理的投資組合,並沒有構成具殺傷力的影響,主要原因正是事件發生期間,投入的資金一直都極之有限,因為我原來的決定,也是在事件公布後先入三分之一的本錢,在事件明朗化後再加注,最後一注要在很有信心的時候才會出手。

結果事件發展一波三折,第二注的本錢沒有機會投入已遭否決。最後在事件失敗股價大跌後,因預期集團最終將止蝕賣掉台灣電視業務,或索性將之結業,甩掉這個無底洞,應該可以令集團重生,結果還是投入了第二注的本錢。最終當然是連第二注的本錢也坐了艇,由於該股市場流通股份實在太少,而股價大跌後佔投資組合比重已急降,暫時惟有按兵不動。

穩健企業優先

現時回看,即使是事件主導的投資,我認為較為穩妥的投資項目,還是那類本身業務非常穩健的企業。壹傳媒身處一個持續變革中的市場,競爭太過激烈,而肥佬黎的性格太過急進,加上其政治上的觀點,容易得失廣告客戶,其於多個領域業務發展處處碰壁,或者不是偶然。

相比之下,華潤燃氣與新鴻基地產本身業務穩健,市場流通量充裕,即使未來看錯了,要抽身而退亦相對較易。因此,現在要看的,只是價錢究竟是否足夠吸引而已。

出入市時機  3大準則

每當市況波動,投資者最關心的課題,一定是股價回落,是否一個好的入市時機,如果是的話,又應該買甚麼。

近年港股長期維持上落市格局,投資者總希望能夠從波幅中提升回報。然而,由於近年港股的波幅較往年飄忽,摸頂及摸底的嘗試往往得不償失。即使是如我般每日都金睛火眼留意著市況,亦往往錯失最佳的出入市時機。

對於選甚麼股票、甚麼時候值得買入、沽出及止蝕這些問題,經過多年來多次失敗的教訓,我大約歸納出以下幾個重要的出入市準則:

首先,即使是成交最活躍的股份,遇上業績公告/ 收購合併/ 私有化/ 分拆股份上市等事件,若有出乎市場預料的公告出現,往往成為短線買賣的好機會。由於大部分投資者對有關股份都不很了解,出入市的最佳時間窗口,就在公布業績當天的上午交易時段。對相關消息的判斷力,變得非常重要。

其次,對於自己擁有資訊優勢的股票,投資者其實應該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每季的業績公告都是公開資訊,只要投資者對公司擁有一般商業常識,應該大概可以得出下季的盈利預測。如估計該公司未來季度的盈利增長將提速,最佳的買貨時機便應該是再提早一點,在業績公布前一兩個月,在其他人對這家公司沒有興趣的時候,自己靜悄悄地入市。

其三,小步走分段入市。過去幾年,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看,考慮到港股的特性;每一次跌市/ 升市,並不算是一個熊市/ 牛市,而是一個大型上落市的其中一次重要的調整/ 亢奮。這不單是冠名的問題,而是我們要明白現在身處的市場環境,好讓我們作好投資部署。

舉例在2011 年8 月,恒指跌穿22,000 點後,我的建議是,可以考慮以20,000 點作為中軸半資持貨,每跌1,000 點增持10% 股票;以這做法,投資者於15,000 點時,將持有100% 的股票。結果,雖然恒指並沒有跌穿16,000 點,但若依計劃辦事,於接近16,000 點時,應持有90% 的貨。同樣地,當指數重上21,000 點,投資者應該是減持股票至資產的40%,以等待下一個機會。

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採取中庸,應付瞬息萬變的市況,最好的方法是小步走,以減少任何偏激看法對自己投資組合及財富的影響。

 

延伸閱讀:《催化劑投資法──倍升股的主旋律與爆發力》林少陽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yGhb24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