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逆向思維的投資者,我向來不喜歡大升市──經驗告訴我,放煙花的日子,通常不會長久。我喜歡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認為很可能具有經濟價值的生活經驗,因為我一向相信,生活的經驗往往能幫助投資者發掘一些營商或投資的機會。
我的理財座右銘之一是「財不入急門」。舉例說,假如讀者錯過了2015 年4 月上旬的大升市,若不是急於開飯的職業投資者,根本沒有必要每天炒出炒入。投資跟打工最大的分別在於,這從來都不是一份「多勞一定多得」的工作。假如賣家的開價太不合理,你作為買家,是有權拒絕入市、拒絕承接對方的賣盤。股市每天也開市,閣下手頭上寶貴的現金,總有機會用得著,毋庸急於求成。
那麼,甚麼時候是最佳的入市時機?全世界的傳媒人,是最佳的通風報信者!每當財經傳媒專訪「末日博士」,或者以「股災來了」作為頭條新聞的大字標題,你就知道,入市的時機又來了。
以下是2015 年6 月某一個周六各大報章的頭條大字標題:
《信報》:A股「快熊」爆災慘瀉7.4%
《經濟日報》:滬指急瀉7.4%大摩:未到撈底時
《文匯報》:深滬股災一步見熊兩市2000個股跌停蒸發6萬億
《南華早報》:Margin calls trigger panic market sell-off
稍為可惜的是,這些標題主角,並不是我的讀者較為關心的港股,而是我們內地同胞熱炒的A 股,於當時出現預期內的中期調整。從逆向思維的角度看,同期港股投資者的心態仍然談不上很「熊」。
不過,有經驗的捕獵者應該明白,滿街鮮血的日子並不常見,他們早在聞到一點血腥味道的時候,便已開始留意獵物的行蹤。這場調整的規模究竟有多深,當然是要事後才能知道,但即使我們的學識跟智慧未夠高深,也可推想到當時港股的平均價格水平,已較之前兩個月便宜了一些!假如閣下有意出街購物,當時的時機明顯較之前兩個月有利。
雖然我不認為A 股當時的估值足夠吸引,但從過往經驗判斷,每次報紙不約而同地齊心以大字標題的報道,即使翌日再次試底,也極可能會很快出現一次急速的技術性反彈。另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多家外資大行忽然之間彷如發現新大陸一樣,指出很多人盡皆知的事實,諸如中國經濟未見起色、企業盈利增長動力欠奉之類的言論,以支持其齊心唱淡的言論。他們可能忘記了,正正鑑於中國經濟表現欠佳,才醞釀了那次的A 股牛市,因為這促使了中國人民銀行加大力度放水,不獨停止多年以來打擊內地樓市的措施,更轉為推出支持國民置業的新措施。
至於中國企業的盈利表現,那很視乎他們所指的是甚麼行業,若說是內銀盈利增長動力下降,以及「三桶油」備受油價下跌打擊,這當然是事實。然而,正由於經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內地多個零售及製造行業才有足夠的誘因,由極度過份擴張引發一場人為的生死浩劫,重新出現行業整合。生意規模縱使縮小了,也並不表示盈利因此減少,因為毛利率的變化及成本的控制,往往比盲目的擴張更能推動企業的盈利增長。
再以當時公佈業績的多家本港零售商為例,其盈利頗受內地旅客減少來港所打擊,即使來港,每名旅客平均消費亦見大幅下跌,截至2014 年3 月底止的公司業績,當然很難會表現亮麗。然而,這些人盡皆知的信息,其實沒有一點實用價值,因為它們的股價,早於2011 至2013 年已經見頂。即是說,一些具有先見之明的投資者,早於當年在本港零售市場氣氛極度向好之時,趁好價將他們手頭的珠寶及化妝品零售股,沽給一些後知後覺的投資者。
我不知這批零售商何時會重拾昔日的光輝,但當時肯定不是看淡這個行業的最佳時機。個別股價跌得過分,但企業經營得法的零售商,往往能於淡市逆市擴張,因為幸運之神,只會眷顧早有準備的人。
延伸閱讀:《催化劑投資法2——兩極時代的價值倍升股》
網上訂購>>>https://goo.gl/Jcy4yb
Google Play電子書及試讀>>>https://goo.gl/RAjF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