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曾智華 / 曾淵滄:敢「鬥傻」才有錢賺?

曾淵滄:敢「鬥傻」才有錢賺?

鬥傻理論,是經濟學教授Bradford De Long 與三位學者,在1986年發表的文章《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所提出的理論。據他們的研究發現,在股市中能生存的人,往往是蠢人。因為蠢人在升市中,總堅信升完可以再升,聰明人就算再聰明,也難敵群眾高漲的情緒,故只好逼著與市場共舞,加入搶貨行列。

曾淵滄

畢業於南洋大學數學系,後考取了英國蘭卡士特大學的運 籌學碩士學位和曼徹斯特大學管理科學博士學位。出版著作包括:《富足自由人》系列1-4。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華爾街股市暴跌,震撼全球。兩年後,學者Avner Arbel 和 Albert Kaff 出版了《Crash:Ten Days in October… Will It Strike Again?》一書,他們歸納是次股災成因時,也以相同的理論解釋市場的投機行為:即使投資者心底清楚股份市價已過高,但他們仍繼續買入股份,並認為世界上總會有另一個更傻的人,願意購買其手上股份。

鬥傻行為看似不合理,但世界天天都有這樣的事發生,由1997年紅籌大熱、2000年科網泡沫、2005年濠賭股熱潮,到2007年國企升勢不止,均反映在股市賺錢,有時真的不講基本因素或合理價值。

投資者投身熱炒概念,往往自知正在參與鬥傻遊戲,理論上應見好就收,勿做最後一個接火棒的大傻瓜。可是,這道理知易行難。回想一下2015年3月漢能薄膜(0566)市值衝破3600億,幾乎要「超長趕和」(長實與和黃),又有多少個小投資者繼續跟風買入?

1973年, 恒生指數升至一千七百多點。在上升的途中, 有人在六百點時見好就收,也有人在一千點時見好就收……但離場之後,眼見恒指一升再升,升至一千七百點時,他們能不後悔嗎?從2003年至2007年,股市連升多年,多少人在途中見好就收了?離場之後,卻又後悔,唯有高價再追入。金融危機後股市便宜極了,又有誰願意冒險呢?

金融海嘯時期,我曾向讀者推介銀河娛樂(0027)、中國建材(3323),或許有人會說風險太大,但其後兩股的升幅已說明一切。更早的時候,2003年我在報章專欄中向讀者推介新世界發展(0017),當時股價不足三元,之後一升再升,到2007年,股價已升穿二十元,我也就沽出部分股份套現。面對如此升勢,那些提早離場、不想當傻瓜的人,最後卻會發現,不少傻瓜賺的錢都比自己多。

知名股評人曾淵滄(曾淵滄博士 富足自由專頁)4月將再度開班教授投資心得,想知道要如何部署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立刻報名 >>> http://bit.ly/2oHeYOq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