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細貨」的含意是不急於求成,多花時間製作出精緻講究的產品,表面上,完全政治正確,不可能是錯,至少,我們不敢公開否定這句話。等我來說吧,短短這五個字,包含了兩個謬誤︰一、慢工不一定出細貨;二、細貨並不值得追求。
「慢工出細貨」不過是心理作用
慢工不一定出細貨的例子太明顯,多少次我們在電腦前面工作至放工時間,準備按掣把文件發出,收工,可是按掣之前出現猶豫,告訴自己,多花半小時,或可提升這份文件的品質。額外半小時真的能提升質素?或者能,不過更大可能是,額外半小時令我們心裏感覺能提升質素,換句話說,這是心理作用。工作時間和品質之間沒必然關係,我們每日都親身經歷和目睹,但心理作用的威力通常蓋過事實。差不多一百年前,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發現,增加工時非但不能提升汽車品質,剛相反,工時愈長,品質愈低。因此,亨利福特帶頭把每周工時從四十八小時降至四十小時,表面上,他把工人的利益放到最前,實際上,這是關於汽車品質的決定。
如果閣下是上司,單從工作的品質,你能夠看得出提交這份工作的同事,每周工作四十小時抑或六十小時?如果看不出來,工作六十小時同事的額外工時,是否白花?時間不等於品質,可從細微的一封電郵看到,有些電郵長篇大論,看了兩段,也看不到主旨,收件人已經沒心機看下去。發件人不是沒花時間,但花錯了時間。
要快不要慢
當慢工出細貨變成道理,我們的工作沒完沒了,因為永遠可以多花半小時,這裏半小時,那裏半小時,Work-life balance再見!上司相信時間等於品質,提早交貨的同事非但沒獎勵,還被罰,例如被派額外工作。做事特別爽手的同事發現生產力被歧視,提早交貨被視為次貨,自此以後,再沒有做事爽手的同事。六點放工,齊齊坐到七點半,因為時間等於付出,而且是客觀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