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四十年的信貸膨脹一直沒有停下來,反映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以及資產價格膨脹(股價和房價)。沒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停止這種上漲趨勢,更不用說逆轉。信貸膨脹和通貨膨脹,推波助瀾。這種情況仍然在持續,不知道這個過程以及金融體系何時會突然崩潰。
長期以來,政府對銀行存款利率的管制是這個鏈條的起點。扣除通脹之後的真實儲蓄利率經常為負數。這逼得老百姓不斷想辦法,做各種投資(包括買太多房和炒股票),力爭跑在通脹的前面。另一方面,銀行的貸款利率也太低,對那些能夠獲得信貸的人們實際上有個補貼,大大刺激了信貸需求的增長。
這樣的政策有弊端也有益處,中國得以迅速從計劃經濟為主、農業經濟為主向市場化經濟轉軌。但這個過程十分痛苦,出現了大量的分配不均問題:儲戶補貼借款人、農村居民補貼城市居民、普通老百姓補貼富人等等。能否申請到大量的貸款(即無形的補貼)往往是發財的關鍵因素。
中國目前對網貸行業的監管非常寬鬆,但並不是因為政府或公眾特別支持創新或鼓勵競爭,而是因為制度不完善和經驗不足,這有別於西方國家地方。
四十年前,中國才開始從落後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型,因此,並不具備良好的監管基礎。但這對於新興行業來說,卻是件好事。網貸行業在無監管的條件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儘管網貸業的亂象造成了大量散戶和次貸借款人的損失,但也促進了行業的繁榮。如果金融科技不能讓次貸業務變得更高效、安全和足夠便宜,它的存在將變得毫無意義。
長期以來,中國次貸業都在扮演著銀行業的排污管角色,在大量的結構化貸款專案中處於次級和劣後的地位。金融科技的存在將使銀行業變得更安全、更賺錢。
想知道中國的金融科技如何影響銀行業發展,歡迎到天窗網上書店購買張化橋新作《擁抱次貸──金融科技 化解中國危局》:http://bit.ly/2EbPWwn(電子書試讀:http://bit.ly/2qAjt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