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內外股市,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三種有趣的現象:第一是絕大多數人都急於聆聽別人的意見(不管是專家還是雜家)。而且,大家也都很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
第二是絕大多數股民很容易在極短的時間內拋棄上星期剛剛從演講中聽到的專家意見,因為今天的演講嘉賓好像聽起來更有道理。當然,這意味著股票要換,資產配置要調整。
第三是絕大多數股評人士和證券分析師對股價的預測都是在目前價格上再加上15%,或者減去15%(小心的人們只是加減10%而已)。你有沒有聽過如下的專家意見?「這檔股票8 塊錢買入,7 元止損,9 元賣出!」對宏觀經濟指標比如GDP(國內生產總值)、通脹、匯率等等的預測,也是如此。可是,大家都知道,市場不是這樣走的。
為甚麼股民們包括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如此膽怯?為甚麼他們的信仰如此脆弱?我猜想,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大家沒有做足功課,對一千檔股票都知道一些大概,而對每一檔股票和它們背後的公司的精髓都不太了解。我們聽了許多專家的看法,但都是別人用勺子餵給自己吃的。所以,我們所持的股票一旦下跌10%,我們便懷疑別人知道的多過自己,我們也許中了埋伏,於是「斬倉止損」。反過來,如果我們所持的股票突然漲了15%,我們就不知道還是否應該繼續持有。
理論上,每個專業的股票分析員都應該對他們自己所負責研究的那十幾檔股票和它們背後公司的業務相當熟悉,應該敢於拍著桌子作出更大膽的預測,但是,他們很少這樣做。原因有三:一是他們的工作相當艱難,幾乎無法去做。即使基本面分析百分之百正確,市場不見得肯配合。二是股票分析師們經常忙於事務性的工作,比如為基金經理們安排訪問公司、組織會議、內部管理等等。三是忙於銷售自己和銷售自己的觀點,沒有太多時間做研究。
股市裡,壞人太多了(要提防壞人),不確定性太多了(要提防不測風雲),誘惑太多了(生怕錯過機會)!這三種需要讓大家坐臥不安;哪裡有信心!?股票投資的事兒,只能潔身自愛。那我們究竟如何解決缺乏信心的問題?我覺得,兩個辦法可能很有效。一是逼迫自己只投資完全弄懂了的股票。投資身邊最熟悉的資產永遠是最好的策略,全球如此。不要害怕跑輸了別人。自己過自己的日子,你生怕錯過了機會,你就不能堅持長期的態度。
二是逼迫自己看長期( 五年以上)。這說到容易做到難。去年底,本人自以為在美國發掘了一個「十倍股」(tenbaggar),買了很多,但是它連續半年來一直下跌。起初,我記住巴菲特的教導,追加了很多,不亦樂乎。但後來,它的股價繼續下跌。我的底氣越來越不足了:我是不是看錯了?這時,它已經佔到我的資產組合的20%了,好在它的董事長最近提出把公司私有化才讓我挽回了信心。
想重溫張化橋對於股市的更多觀點,立刻點擊購買其著作《避開股市的地雷》:https://goo.gl/897Q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