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打工仔埋怨自己的上司無能, 原來根據管理學中的「彼得原則」,上司無能是必然的!
司徒永富,現任鴻福堂集團總經理兼執行董事,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行政)及副教授,著作包括《老闆要的不是牛》及《當老闆遇上草莓族》等。 |
著名管理學家勞倫斯• 彼得(Laurence J. Peter)和雷蒙德• 霍爾(Raymond Hull)曾合著一書《彼得原則―― 何以事情時常會出錯》 (The Peter Principle: 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當中提及到「天花板效應」,解釋為何上司總是無能的。
勞倫斯• 彼得指出, 當上司還是一個無名小卒的時候, 原本是「有能」的,因為表現出色,所以一直被晉升,才去到今日的「無能」位置(Promote to Incompetence)。由於升無可升,已「無能」再升職,所以就停留在現有的職位。
無能上司無處不在
如果你的上司在過去十年沒有升過職, 而被視為無能上司的話,自有其背後原因。因此,在職場中遇上無能上司,是自然不過的事,即使你「炒」了今天的無能上司,亦難保轉工後,明天不會遇上另一個無能上司!如果仍未能看破世情,終日處處埋怨,跟上司互不咬弦,只會自掘墳墓,生不如死!身為下屬的你,學習與無能上司共處,似乎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我們需要寬容一點、幽默一點,睿智地去接納面前的無能上司,相信他們也不難對付,對人也變得較寬容。
一個銀幣有兩面,我們不應只埋怨上司無能,你可有捫心自問,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呢?自己的職場生涯是否已到了天花板呢?職場上有些很特別的「文化」,想想自己是否有習以為常?例如不少人有一句口頭禪:「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說好聽一點是有心無力,無論是無能為力,還是有心無力,客觀的事實是講多做少,有「吹水」無痛苦。這些人每天工作十小時,但是說話說了八小時,實際工作不多,工作時也不見有甚麼成績。
檢視自己是否已「到頂」
我們常常會指責上司「講尊嚴、要面子」,自己又是否有這種「文化」呢?現今社會事事講求專業,很多人都出口成文,愛說一些一般人不明白的詞彙,例如律師、醫生喜歡說行內的專用名詞,愛打高爾夫球的人又常掛高球術語在口邊,例如handicap 之類,當外行的人不明白時,就可能被認為真的是handicap。
為何要掛一般人摸不著頭腦的術語在口邊呢?我稱這種現象為「後巴別式文化」,聖經曾提及,人類在充滿自高自大時去建巴別塔,上帝認為需要給予人類一點教訓,於是就變亂他們的語音,令他們不能溝通,最後巴別塔的項目無疾而終。看看現今人類,又再重現後巴別塔的現象。
不少人工作時也是自高自大的,認為只有自己認識,其他人就不懂,尤其當自己是專業人士,就更加喜歡帶著自己的尊嚴做事。既然我們是同一團隊,為何不以大家的共通語言溝通呢? 從巴別塔的故事發展到現在,人類學家告訴我們大約有一萬六千種方言,然而我們依然是可以溝通的,例如廣東人用廣東話,上海人講上海話。在公司當中,我們依然可以發展團隊文化,若團隊中有共通的語言,我們便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只要我們心存謙卑,願意放下尊嚴的話,事情便容易辦得多。
延伸閱讀:《老闆要的不是牛》司徒永富 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3BkZ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