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有生病的一天,企業的營運,亦不可能是永遠一帆風順,間中出現逆流,不是出奇的事。有能力捱過與否,往往視乎管理層的應變能力,以及是否擁有健康的財務結構。的確,扭轉經營逆境,需要能力,也需要耐心。
林智遠。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鄔碩晉。資深會計師,在不同的會計範疇歷練廿多年,專長企業重整及法證會計等專項工作。現任職一家上市公司,負責企業融資及項目發展的工作,喜歡從財務報表,發掘被數字隱藏的現象。 |
富智康(2038)之前被認為是「蘋果概念股」之一,從事代工生產蘋果公司的產品,包括旗艦產品iPhone。在瀏覽器打下「蘋果」和「富智康」,就不難找到不少相關的新聞和分析。蘋果電話由2007年推出,年銷一百萬部,到2013年銷售達1.5億部,再到後來iPhone 6甚至iPhone6S熱賣,富智康的業績理應水漲船高?
iPhone熱賣 富智康收入萎縮
可是,富智康自2007年創近上市後最高的 107億美元營業額後,就斯人獨憔悴。股價亦因而拾級而下,由最高峰接近26元,跌至最低的2元水平,市值大幅縮水。2014年上半年營業額更只有23億美元,近五年是蝕多過賺,賺的三年有溢利4,000萬至8,000萬美元,蝕的兩年有虧損2至3億美元。2012年,富智康更有毛損,即銷售成本大過營業額。
面對這樣的數據,媒體和分析員仍樂此不疲,分析iPhone 6熱潮,甚至分析當時仍未推出的iWatch,對富智康業績和股價的正面影響!然而,大家是否會奇怪,多年iPhone熱潮下,富智康的業績因何仍會持續不振?
相信部分媒體和分析員起初並未認真去研究過富智康,因為實情是,富智康從未替蘋果代工!
富智康不是富士康
有替蘋果代工的其實是「富士康科技集團」,這集團的控股公司兼富智康的最終母公司,是在台灣和倫敦上市的「鴻海精密」,故又稱為「鴻海科技集團」。富智康只是富士康科技集團中的一組分公司,並未曾替蘋果代工。由於富智康原名「富士康集團」,名字和商標都用上富士康科技集團的「富士康」和英文名「Foxconn」,因此可能令市場和分析員產生混淆,張冠李戴。
有鑒於此,富智康特別在2013年就改用現時的名字,英文名更不用「Foxconn」,改為「FIH Mobile Limited」。富智康的主席在當年股東會後也一再解釋,富智康並未曾負責組裝蘋果產品工序,以正視聽。不過,錯誤仍然反覆出現!
究竟,媒體和分析員是怎樣以iPhone 6的熱賣,推算富智康的業績?就算是要推算,結論應是和他們的推算剛剛相反,應是iPhone 6銷情愈好,其他電話銷情或會受影響,代工生產這些電話的富智康業績就愈不利。假設這推算成立,就可解釋為何蘋果電話自2007年推出後,富智康的營業額就會每況愈下!
母公司應向投資者交代
富智康 2005年2月上市,翌年的9月成為恒指成分股,11月股價比招股價上升超過 6倍,市價接近1,900億元;可惜,富智康股價之後卻如其營運狀況般,慘不忍睹,到 2011年6月,富智康被剔出恒指成分股。今天,富智康市值只有300多億元。富智康的管理層,甚至大股東鴻海,可怎樣向富智康的投資者交代?而且,富智康為何沒有替蘋果代工?
反觀鴻海, 2007年收入518億美元,溢利24億美元,在翌年財富全球500強排名132;2013年收入1,332億美元,溢利36億美元,利潤率收縮而收入和溢利仍上升,在今年財富全球500強排名升至32,是繼內地少數石油和電力公司外,最大的華資公司。為甚麼富智康的表現不似鴻海?
錯誤要付出代價!大家如不想再有錯誤,找蘋果概念股時,不要說富智康了!而實際上,富智康2014年的業績大躍進,並不是iPhone的魅力,而是公司本身的耐力戰,這些特質其實從財務報表早有反映。
勿忽視營運現金流
或許,投資者會偏向關心經營情況是否有實際的改善,公司可有錄得盈利。筆者建議讀者,除了留意盈虧變化外,營運現金流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參考數據。圖表2.21列出了富智康多年來一些基本的財務數據,縱使公司的營運曾出現艱難,也發生過毛損的情況,但現金流數據並不疲弱。除卻2010年外,其他年份均錄得營運淨現金流入。2011年後,2012年的富智康又再經歷一次寒冬,經營上出現毛虧,全年虧蝕了3.1億元。但富智康保持穩健的營運作風,控制成本和存貨,保留現金,虧損的2012年,實際上是營運淨現金流入6億元。在及後2013年及2014年,富智康更分別錄得7,700萬及1.7億元的溢利;當中2013年的營運淨現金流入雖不及2012年高,但仍達2.3億元,比錄得的7,700萬元溢利優勝。
財務結構穩定應對困難
2014年底,富智康手上的現金(計入三個月以上到期的銀行存款)更達23.6億美元,是39.2億美元股東權益的60%。投資者不應忽略,富智康擁有相對穩健的財務結構來應付經營上的困難。無形資產只有小額6,100萬美元的遞延稅項。在流動資產和負債的分佈上,24.5億美元的應收帳款來應付24.9億美元的應付帳款,以及6億美元的存貨,大致由銀行借貸的1.8億美元支援,也是合理的安排。34天存貨周轉期,也是可接受的工業股水平,並不糟糕。值得一提,富智康是一家借貸水平很低的企業。
筆者沒有水晶球,不能告訴讀者富智康甚麼時候能完全走出困境,但財務報表上的數字還是顯示,她有足夠能力持久應戰,這也許是富智康以前未被人清楚的面貌。
延伸閱讀:《計論明星股》林智遠、鄔碩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