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新年,又是孩子興奮的時候,不單節日氣氛濃厚,滿滿的紅包更可能是他們一年收入的主要來源。親子理財專家由雷裕武指出,父母大可趁著新春佳節,與孩子上第一課親子理財,因為孩子還沒有獲發零用錢前,每年已有利是錢落袋,父母可藉此教導他們如何善用利是錢,帶出正確的金錢觀。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利是錢不是一個小數目,總額過千的大有人在。雷裕武就曾聽聞有些小學生收到近萬元的利是錢!試想一個對金錢管理毫無認知的孩子,如何能抵抗眼前的物質引誘,甘願將大部分的利是錢儲下,這就與正確的理財教育有莫大關係。如果運用得宜,便是最好的生活教材, 也減少一些親子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和爭拗。到底家長應如何從旁協助呢?
利是錢擁有權在孩子
雷裕武指出,我們首先要肯定紅包的擁有權在誰的手上。父母在孩子年幼時,習慣將他們收到的紅包代為保管,部分會用作補貼自己派利是的支出。等到孩子大了,這做法已不可行,我們必須尊重孩子收紅包的擁有權,並要從旁灌輸正確理財的觀念。
到底如何運用金錢,坊間父母各師各法,但其實不外乎依據 「3S法則」 —— 儲蓄(Saving),消費(Spending)及捐助(Sharing)。當中的分配比例人人各有不同, 不少專家建議父母應將孩子的利是錢全數存入銀行, 教導他們養成儲蓄的美德。另一邊廂, 也有父母採取「無為而治」的方法,讓孩子自行決定如何運用整筆金錢;近年也有不少父母開始教導孩子,透過捐贈玩具衣物,甚至部份利是錢,助養兒童或對慈善機構作定期捐獻,學習與人分享所有。
若不想孩子一下子花光所有利是錢,雷裕武建議父母必須在農曆新年前與他們約法三章, 一同定下一套雙方同意的理財方案。譬如說,究竟如何花掉利是錢?比例上又如何分配呢?父母可從旁引導,但要避免使用高壓手段逼孩子屈服。若彼此在最初階段的溝通足夠,父母得到孩子的認同,便已成功了一半。其中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將利是錢總金額,除儲蓄外,部分留作購物及捐獻,可以按比例分為數份,也可簡單地以利是的數目計算,如五封作捐獻,十封作消費,餘下的全數存入銀行。
全數存入銀行不合時宜
一般情况下,「3S 法則」之中儲蓄應佔最大部分,父母可以為孩子開立兒童存款戶口,直接存入利是錢。過往理財教育多半著重鼓勵孩子節省、儲蓄等概念,但在現實生活中,單靠儲蓄致富似乎有點不切實際,特別在目前銀行息率低得可憐的環境下已有點不合時宜。父母亦可根據實際情况,向孩子灌輸一些基本的投資概念和市場操作,然後透過參與投資提升回報。
父母鼓勵孩子消費也是同樣重要,當中有不少學問如「想要」和「需要」之別,靈活運用有限的資源,甚至格價的技巧等,都是一些從生活實踐得來的經驗,更重要是要帶出正確的價值觀,而利是錢正是個學習的好機會。當孩子打算花利是錢買東西時,父母應給予自由度,讓他們享受購物的樂趣。假如父母要禁止孩子購買個別物品,如遊戲機或名牌商品等,應事先溝通清楚,有助避免爭拗。
對這一代的孩子來說,與人分享是不容易學的功課。當然,分享是一種生活態度,因著父母身教和內在價值觀的影響, 讓子女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作為理財教育的開端,父母不妨鼓勵孩子將一些紅包捐助貧困家庭或奉獻教會。
除了以上三大原則外,雷裕武建議部分較成熟的年青人可考慮將部分利是錢用來投資,既有機會賺取較高回報,也可透過實際參與來認識投資市場的運作,以及風險回報的關係。事實上,不少孩子在學校的通識課已對投資的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只是未有實踐機會,新春紅包正好為他們預備投資本錢。作為第一步, 父母或可事先篩選三至四隻藍籌股票,請孩子做一些分析功課,然後建議哪一隻最值得投資,將投資變為一個親子溝通的機會。
延伸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雷裕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