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世界中,小朋友的身份很特殊,他們雖沒有賺錢能力,是一群純消費者,所花的錢全都由父母或長輩供給,但他們的消費力卻不容忽視。倘若父母一直容讓他們隨時隨地做「伸手黨」,沒有讓他們思考金錢的真正意義或培養「自己的錢」的觀念,頗影響他們日後的理財能力。
育有一子一女的資深財金專家雷裕武提醒,向孩子定時定額發放零用錢,令他們由小量金錢開始,慢慢實踐「自己錢財自己理」,開始明白分享之道,這是理財教育的重要一環。
孩子用錢的話事權
到底甚麼是孩子「自己的錢」?如孩子及父母清楚知道,當零用錢由父母交給孩子後,便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有權決定如何使用。有了「主權」的概念,孩子對「自己的錢」定會好好珍惜,謹慎管理和運用,對他們日後處理財政問題有實質幫助。相反,若他們認為金錢來自父母,仍是父母的錢,自己無擁有權,亦無話事權,所花的也不會特別珍惜。
雷裕武經常就「親子理財」演講,有次某家長分享其兒子的理財經驗。「她的孩子已是位中三學生,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時下年輕人揮霍無度,財政失控的問題。反之,他還將每周所有的零用錢儲起,看似是無欲無求,他的媽媽也很自豪。我倒認為,那孩子正正是不明白『自己的錢』的概念, 因他根本不用為生活所需而操心, 雖不致『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情况,但生活無憂使他對花錢沒甚麼感覺,也平白讓不少學習理財的好機會溜走。」
父母或許擔心,培養孩子有了「自己的錢」這概念,會令他們變得自私,不願與人分享,變成「守財奴」。但雷裕武認為不用過分擔心:「讓孩子學習擁有自己的東西及金錢,可藉此培養他們一種保護財富的使命感;同時,他們也可以運用金錢去滿足一些個人的慾望,例如我的孩子會利用零用錢購買他深愛的漫畫,或在他累極時要求乘的士,與我分擔車資等。」
當然,讓孩子好好管理自己的金錢,當中必然經過一些學習和錯誤的過程,也只有透過犯錯才會加速學習的進程。身為家長,如看到孩子不合理的花錢情况時,緊記不要嚴詞厲色,較可取的方法是向他們循循善誘,了解背後原因。
讓孩子明白「分享」的滿足感
當孩子開始擁有自己對金錢的運用權,「與人分享」便可付諸實行,且不再是紙上談兵了。但不願與人分享,是大多數小孩子的天性,因他們普遍相信,擁有的都是屬於自己,一旦與人分享就似失去主權。
所以,雷裕武建議父母,要先把握機會向他們灌輸正確的「分享」概念。切勿強迫孩子把任何東西都與人分享,這既違反天性,也會激起他們反叛心態。「例如,孩子往往不太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而家長總會『威迫利誘』地逼他們就範。其實,父母大可在客人到訪前,先讓孩子挑選幾件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然後收起其他玩具,也可安撫他別擔心玩具被弄壞。這種透過協商並鼓勵的方法,可減低與孩子們爭吵的機會。」
若要培養孩子有能力並願與人分享,父母要充當引導的角色,令孩子明白,雖在分享後,擁有的物質看似少了,但滿足感卻大大增加。
簡言之,有怎麼樣的父母,就有怎麼樣的孩子。若父母凡事斤斤計較、自我中心、吝嗇及漠視別人的需要,從不做義工或捐助窮困缺乏者,試問又怎能給孩子樹立榜樣。
延伸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雷裕武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N4NX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