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 講述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者,察覺美國樓市和按揭泡沫快將爆破,力排眾議最終賺大錢。不少人會認為,像金融海嘯這樣的危機非常罕有,事實卻是歷史不斷重複,投資者入場前多了解金融史,有望提高投資情商。
王澤基,著名專欄作家兼ibanker,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專業應用教授、金融碩士課程主任,現為科技大學金融數學兼職教授。 潘凱媛,前資深財經記者,現於獨立投資研究機構Morningstar擔任編輯。 |
三年小風暴 十年大危機
平均每十年,我們就會遇上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機。投資者永遠以為金融危機發生的機會微乎其微, 不用恐慌。但翻看三百年的歷史,金融危機發生得愈來愈頻密,最近幾十年,更幾乎是三年一小次、十年一大次。
面對金融危機與面對突發心臟病一樣,處理不慎隨時一鋪清袋無法翻身。要在關鍵時刻做對決定,最好透過歷史學習,因為即使以往的金融危機的背景和泡沫源頭有所不同,過去的教訓仍適用於今天。
歷史上的重大經濟金融危機(截至2008年)
1637 – 荷蘭鬱金香狂熱
1720 – 南海泡沫及密西西比泡沫 1819、1837 、1857、1873、1884、1893、1896 – 美國金融恐慌 1825、1847 、1866、1890 – 英國金融恐慌 1893 – 澳洲金融危機 1907 – 美國銀行危機 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2 – 德國每月超過三百萬倍的惡性通脹 1929 – 大蕭條 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 – 軸心國戰敗,歐洲、俄國、日本、中國等經濟嚴重衰退。 1950 – 韓戰爆發 1970 – 不動產資產信託危機 1971-73 – 越戰與美國貿易逆差導致到布列敦森林體系解體,美元大幅貶值35美元一盎司黃金,到1974 年接近200 美元一盎司。 1972 –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4 – 美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倒閉 1979 –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81 – 聯儲局主席沃爾克的高息政策, 最優惠利率達到21.5%。 1982 – 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墨西哥破產。 1987 – 全球股災 1989 – 投資銀行Drexel Burnham 陷入財困 1991 – 美國儲貸危機 (Saving and Loan Crisis ) 1991 – 日本經濟泡沫爆破 1991 – 英國及瑞典的房地產泡沫爆破 1992 – 英國央行英倫銀行倒閉 1994 – 南美的龍舌蘭酒效應危機 1997 – 亞洲金融風暴,泰國、南韓與印尼破產。貨幣貶值一陪以上。香港銀行同業利率頂峰達到500%(1998 年中)。 1998 – 俄國破產,對沖基金LTCM 破產。雷曼兄弟等銀行陷困境,聯儲強迫其他銀行相救LTCM。 2000 – 互聯網泡沫爆破 2001 – 9.11 事件 2002 – 安隆 (Enron)、WorldCom、 Global Crossing、Conseco、太平洋煤電公司 (Pacific Gas & ElectricCompany)、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等超大型企業 破產,總破產額超過3,000 億美元。美國史上十大申請破產保護的公司,有六家在2002 年申請。 2003 – 沙士疫症 2005 – 美國福特與通用汽車的債券被降為垃圾級別 2008 – 美國次按危機,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
|
自17 世紀以來,環球不斷出現引發災難式經濟倒退的事件:個別銀行經營不善危及整個銀行體系、投機泡沫爆破拖垮大圍投資市場、樓市影響股市、百年企業倒閉引致大規模的國家經濟損失、一個國家經濟失調連累鄰近國家甚至整個區域、天災疫症等。雖然時代背景、危機成因不同,但在所有危機當中,人的心理行為總發揮著相同功能。
市場總會回歸合理值
歷史總是不斷循環,人類也總是犯一樣的錯。一個原因引發散戶留意股市,股市在投資者興奮追捧下一直上揚,直至一個本來可能不足以有災難性影響的負面原因出現,群眾的信心動搖,散戶就有能力令股市崩塌,然後或會有公司倒閉,或會有央行、武士出手打救,過一段時間,市場的一切不合理水平就會再次回歸至合理。
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得到的教訓,就是我們甚麼教訓也沒得過。在非理性的亢奮之中,尤其是陷入因為賺錢而起的情緒時,人們總認為一切皆有可能。1997 年至2006 年, 美國的一般房地產價格上升了124%,多得投機者對樓市貨如輪轉深信不疑,情況也像現在的香港樓價可以升至70,000 元一呎,仍有人面不改容說這是有供有求的合理價格,香港人買不起不要緊,中國內地富豪多的是,不怕沒成交。
延伸閱讀:《反轉腦袋投資學》王澤基、潘凱媛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4tfa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