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規劃是達成人生目標的工具之一,但很多人只顧一直儲蓄又或過份投機,便以為懂得理財,卻顧此失彼,最終離目標愈來愈遠。
蘇偉文教授,香港著名金融學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現為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經常接受媒體訪問,分享理財智慧。 |
為何要做財務規劃?因為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挑戰與機遇,明天你可能天降橫財,因賽馬投注中了巨額彩金,又或者明天家中經濟支柱突然遇上意,遺下老幼頓失依靠。
透過財務策劃,你可以:
- 為自己更明確及更有規劃地設定人生目標,透過具體透徹的規劃,去除部分壞習慣或淡化負面影響;
- 有系統地訂立自己的財務目標、分析自己的財政狀況,以及仔細訂立計劃;
- 確立清晰及屬於自己的財政理念,在風險及回報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在眾多產品中選擇最合適自己的;
- 循序漸進地達到目標,享受甜美的成果。
人們在管理財富上最常見的通病是過分被金錢的效用所蒙蔽。舉個例子,商場裡的商品琳瑯滿目,當你口袋有錢的時候,花點錢來消費會很開心,當你把錢花光後,就會計劃賺回所花光的金錢;可是,你有沒有想到,你或會在不久的將來遇到危難,令你的全盤計劃及預算落空?
追求財務自由五大法則
簡單而言,理財的元素可以包括保險、投資、置業及退休計劃,下文將會詳細講解。無論你為自己作財務策劃,或是聘請專業人士幫忙,都必須緊記以下五項基本法則:
- 認清目標
在理財策劃中,認清目標非常重要,這直接影響如何制訂及執行計劃。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選擇完成不同的目標,例如選擇結婚、生兒育女,還是享受單身,往後數十載的財務要求及安排已是南轅北轍。
- 善用保險規避風險
人壽保險是很特別的東西。有些人覺得很「無謂」,因為最終受益人絕不會是自己,如果不是為自己,那又為何要自己付鈔?我覺得買保險並不是愚蠢的事,只要選擇時小心謹慎,保險確能實實在在給予你的家人或心愛的人一份保障。
- 了解可承受的投資風險
投資方面,了解自己可承受的風險有助制訂適當的投資策略,如承受風險能力低的人會減少投資在高風險產品上,避免市況波動影響個人情緒。
- 不過分儲蓄,不過分投資
正如上文所述,理財應在儲蓄、生活質素及品味間取得平衡。試想想,萬一自己突然離世,所剩下的金錢亦只能留在凡間,不會跟你上天堂。另外,也不要過度投資,一旦市況逆轉,便很難將執行中的理財計劃重新納回正軌。
- 別被金融機構的廣告誤導
現時,無論是銀行還是理財策劃公司,都喜歡在廣告上指出退休或養育子女需要的金額。作為精明的投資者,你需要仔細分析,細心留意廣告宣傳或理財計劃背後所作的假設,不要誤信或墮入誇張失實的陷阱。
有些理財顧問為了促成生意,故意向客戶製造恐慌,即廣告術語所謂的威嚇方式(Fear Approach),誇大負面後果,誘騙客戶光顧,使用他們的財務策劃服務及購買投資產品,讀者須多加留意。
延伸閱讀:《無憂理財7堂必修課》蘇偉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