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逐漸滲透入傳統行業,不單威脅全球數以億計僱員的生計,大量未能適應全球化競爭形勢的商業機構,亦正在加速沒落。應用在股票投資上,則是大量平庸的上市公司長期回報低迷,只有極少數優質的股份能夠一枝獨秀。基金經理林少陽認為,投資者應避免涉足生意將受到新科技應用打擊的行業。
除了過往提及的傳統媒體行業之外,電子商貿的興起,亦對大量傳統零售(如書店、電子產品及所有非個性化零售產品)及百貨行業造成破壞性的競爭,連坐擁大量零售物業的地產商,其資產價值亦顯著被侵蝕。
由於商業競爭的全球化,對於任何能夠量化生產或提供標準化服務的行業,其投資獲得正面回報的成功率將逐步下降,因為最終獲得整個市場的贏家,將成為市值過千億甚至萬億的行業唯一賺錢者,排行第二的可能勉強生存,排第三的可能已經要連年蝕錢,只為保留挑戰世界第一的機會而苟延殘喘。
投資這類增長型股份,較有機會成功的策略是,無論市值怎樣高,也只買行業中的第一,直至其被取代為止。否則的話,投資者應避開所有可能被全球化跨國企業取代的行業,只投資那些暫時未能被機器取代,在本業中獨佔鰲頭的niche players。
話雖如此,一些受專利保護的基建及公用事業,例如電力、通訊、供水、節能環保、固廢處理、大眾公共交通工具的營運商等,雖然其股東的長線投資回報未必很高,但在低息甚至是零息的環境下,依然不失為一項穩當的投資。不過,投資於這類基建項目,投資者必須明白當中的政策風險。一般而言,較尊重法律及合約精神的成熟市場,其相關的政策風險,普遍低於一些政策風險較高的新興市場。
對於仍未上岸的大眾投資者來說,不堅持投資,單靠個人的勞力,恐怕將不敵機械人對我們未來工作職位的威脅。這亦解釋了,為甚麼盈利能見度高的領展(0823)、港鐵(0066)及騰訊(0700),即使遇上低迷的市況,股價依然能創出歷史新高。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Cwx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