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投資者對期權存有偏見,怕它是「有毒」的投資工具: 期權高深莫測、權利金是未賭先輸的損失、恒指期權複雜難明……這次由投行ibanker、金融系教授王澤基為大家解謎。
王澤基,著名專欄作家兼ibanker,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專業應用教授、金融碩士課程主任,現為科技大學金融數學兼職教授。 潘凱媛,前資深財經記者,現於獨立投資研究機構Morningstar擔任編輯。 |
我並非反對所有結構性投資產品,例如期貨和期權,實在有其存在價值,不毒不惡,更稱得上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期貨和期權都可以在交易所公開交易,價格透明,買賣容易。
投資者的好朋友
期權的其中一大好處是最大損失就不過是權利金,風險比買賣股票大大降低。權利金是投資期權的成本,價值隨市場的引伸波幅改變。
那權利金怎樣計算呢?跟我們預測股票的走向有關係嗎?答案是與期貨一樣,是半點關係也沒有。以下我們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點,減少讀者覺得期權高深莫測的印象。
誤解1: 期權必定是高深莫測?
例如有一隻股票,現在股價是100 元。一年後可能升到110 元,或跌到90 元。那麼一份一年後可以以100 元來認購該股的期權的權利金是多少呢?為了簡化計算,假定利息是0%。假設投資者向銀行貸款Y 元和買入X 數量現值每手100 元的股票,一年後賣出。
一年後的收益 = X x(賣出時股價)- Y
用上面的交易模擬期權合約,以計算期權的權利金價值:當恒指價值110 元,投資者可得獲利10 元;恒指價值跌至90 元,投資者獲利0 元。我們因此得出公式:
10 = 110X – Y
0 = 90X – Y
運算結果:X= 0.5,Y = 45。
意思是若投資者今天借貸45 元和買入了0.5 股(即價值50 元)的恒生指數,一年後當恒指價值升至每股110 元,你手上的資產也升至55 元,在償還45 元貸款後可得10 元利潤;假如一年後恒指價值跌至每手90 元,你手上的資產便只剩45 元,在償還貸款後剛好不賺不蝕,交易結果與前文的股票期權一樣。
這個交易的回報跟期權一模一樣,所以今天的價格也要一樣,否則就有免費的午餐。將50 元股票價值減去45 元的貸款,剩下的5元就是以上交易的價格,也應該是期權的權利金。
當市場波幅度增加,股票的徘徊範圍由90 元至110 元擴大至80 元至120 元,對期權價值又有何影響?重複上面的計算方法:
20 = 120X – Y
0 = 80X – Y
運算結果:X= 0.5,Y = 40。
於是期權金的價值就等於100x 0.5 – 40 = 10 元,比先前情況的價值增加了一倍。
在以上的計算中,跟期貨一樣,完全不需要知道上升的可能性有多大,更不需要預測股票會不會上升。只需要知道今天的價格和市場波幅,銀行便可以計算出期權的市場價。
當然現實中,股價的上下波幅可能大一些,計算的複雜性也多一些,但原理一樣。
至於銀行如何透過期權交易賺錢?它們在銀行內預算市場波幅是上落10%,但向外公佈時就把它說成15%、20%,原本可收取的權利金就從5 元變成7.5 元或10 元,賺取當中差價。
誤解2: 期權金是損失?
還有一個誤解,是投資者把權利金看成未賭先輸的損失,因而對期權產生抗拒。事實上這不是損失而是費用,一筆為了支付你在期權交易中的能獲有限風險的保障,跟買保險差不多。
假設把100 元資本拿去買100 元股票,該股不幸跌至停牌,便輸掉所有資本。相反投資期權,只需要拿出成本5 元權利金,該股跌至價值零也好,損失也只是5 元。若有人罔顧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把自己的100 元資本一次過買入了二十張期權合約,他仍是會墮入輸身家的命運,可這只是人性貪婪的結果,跟期權無關。
誤解3: 恒指期權是大鱷玩的遊戲?
恒指期權也是在交易所自由買賣的工具, 操作非常透明, 比銀行所發行的認股證( 即窩輪)要好得多。比如買了一張認購期權, 行使價22,000 點,期權費是500 點。因為每一點是50 元, 所以要付的期權金是500×50=25,000 元。如果到期時, 恒指是 24,500 點, 就可以有(24,500 ﹣ 22,000)x50=125,000 元。減去權利金,利潤是100,000 元。如果到期時,恒指是15,000 點,那就甚麼都不做。犧牲了權利金,但甚麼責任都沒有,不像期貨或股票,跌多少輸多少。
延伸閱讀:《反轉腦袋投資學》王澤基、潘凱媛著
電子版試讀:https://goo.gl/l0sa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