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期權教學 / 【期權基礎】「股壇教父」:期權選擇多、夠靈活

【期權基礎】「股壇教父」:期權選擇多、夠靈活

被譽為「股壇教父」的著名金融學者西格爾教授(Jeremy J. Siegel)認為,期權相對於期貨和ETF而言,是一種更為基本的金融工具。投資者可以利用期權來複製任何期貨和ETF,但反過來卻不行。在投資策略上,期權比期貨給予投資者更多選擇,期權策略可以非常大膽,也可以非常保守。

西格爾(Jeremy J. Siegel),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被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譽為「股壇教父」;著有暢銷經典作《投資王道》(Stocks For The Long Run)。

買入指數期權

假設你預期股價將會下跌,為了減少損失,你可以買入一個指數認沽期權,當股價下跌,期權的價值便會增加。當然,你必須支付期權金,和保險金非常相似。如果股價沒有下降,投資者會損失期權金;但如果股價真的下降,期權盈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全數抵銷在股票組合上的損失。

認沽期權的另一個優勢,在於你想得到甚麼程度的保障,就可以購買甚麼層次的期權。如果想避免市場全面崩潰帶來的損失,你可以購買遠為價外(Out-of-the-money)的認沽期權,即行使價遠低於指數目前水平。價外認沽期權只有在股價大幅下滑時才會執行。此外,你也可以購買在價(In-the-money)認沽期權,即行使價高於市場目前價格,這樣,即使市場沒有下跌,期權同樣具有一定的價值。當然,價內認沽期權的期權金遠較高。

我們聽說過很多購買認沽及認購期權而獲得巨額利潤的經典案例,但事實上,只有少數期權到期時大賺,大多數到期時一文不值。一些市場研究員估計,投資於期權的散戶中有85%損手。期權買方不僅要準確判斷市場變化的方向,還要非常精確地把握買賣時機,同時,對行使價的選擇也必須要準確。

賣出指數期權

當然,有人買入期權,就要有人賣出或簽署契約承擔期權合約。所有認購期權的賣方都認為市場價格不會升得足夠,讓期權買方獲利。大多數時間,認購期權的賣方出售期權時都可獲利,因為大多數期權到期時並不值錢。但如果市場價格發生了不利於期權賣方的遽變,他們的損失亦可以非常大。

基於這一原因,大多數認購期權的賣方本身已持有股票。這一策略很受歡迎,被稱為「買入並賣出」(Buy and write),被認為是雙贏策略。如果股價下跌,賣方可以從買方那裡獲得期權金,比沒有賣出期權有利。如果股價沒有變化,賣方同樣可以獲得期權金,仍然有利。如果股價上升,賣方在股票上的收益仍然比在期權上的損失要大,這對賣方仍然是有利的。當然,如果股價大幅上升,賣方可能會錯過部份升幅,因為他們承諾以固定價格交付股票。在此情況下,如果認購期權賣方當初沒有賣出期權當然是最好,但與根本沒有持有股票相比,他們仍然是賺錢。

如果認沽期權的買方是確信股價會下跌的投資者,那麼賣方就是那些只有在股價下跌時,才願意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認沽期權的賣方收取期權金,卻只會在股票跌至行使價以下才會收到股票。由於認沽期權賣方沒有認購期權賣方多,所以價外認沽期權的期權金通常很高。

指數產品的重要性

西格爾認為,對於投資者和基金經理而言,1980年代興起的股票指數期貨和期權是一項重要發展。資本化程度較高的公司(例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成分股),由於流動非常強,長期以來吸引很多投資者的資金。不過,有了股票指數期貨以後,投資者可買入由受歡迎指數所代表的整個市場。

10年後,ETF為投資者提供另一個以低成本分散投資所有市場的方法。這些ETF與股票很相似,卻與指數期貨一樣,擁有遠遠較高的資金流動性和稅務優勢。時至今日,投資者想參與投資市場的話,最簡單的方法是購入股票指數期貨或ETF。指數期權則使投資者能以盡可能的最低價格,保障他們投資組合的價值,同時節省交易成本和稅項。

儘管巴菲特及彼得.林奇等著名投資者反對這些做法,可西格爾認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這些指數產品會增加波動性或損害投資者。事實上,他更認為這些指數產品增加了全球股市的資金流動性,使投資更多元化,以及帶來比沒有這些指數產品時更高的股價。

 

延伸閱讀:《投資王道(I)──洞悉股票的長勝秘密(增修版)》《投資王道(II)──洞悉市場的趨勢先機(增修版)》西格爾著

Dices cubes to trader.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