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能為家庭提供重要保障,即使面臨困境也可安然度過。大部分人投保,第一份買的保險都是人壽保險,不過,部分保險經紀只會游說你買佣金最高的人壽,所以你必須先看清楚人壽保險的種類、保障或及回報,才可作精明選擇。
其實,人壽保險產品可分為定期壽險、有儲蓄成分的壽險,以及有投資成分的壽險三種,究竟你適合哪一款?資深財金專家雷裕武,著有兩本家庭理財專書,為你揭開3款人壽保險的面紗。他提醒,保險基本上屬於「支出」,不應與儲蓄或投資混為一談。
定期壽險-彈性高保費卻年年加
第一款是定期壽險 (term life) ,是指沒有儲蓄成分的純壽險,保費最平。定期壽險適合收入不高但年紀尚輕的打工一族。此類保險彈性也是最高的,隨時可以結束計劃。一般來說,只要投保人準時繳付保費,在保障期內遇上任何意外不測(除自殺外),便可獲得定額賠償。假如期內沒有任何意外發生,已繳交的保費也不會獲償還或退款。
但大部分保險公司提供的定期保險計劃一般不會保終身,普遍最高保障只是到80 歲,同時,一般定期保險計劃也有特定期限(如一年為限),如要期限過後續保,保費便會根據投保人當時的年紀和健康狀況再計算。所以年紀愈大,定期壽險保費相對愈高,倘若老來才買此款保險,最終獲得的賠償或會低於已繳付的保費,得不償失,倘若加上其他如住院危疾保障,每月涉及的保險供款已不少。
終身壽險-年期長但有定期紅利
第一款是終身壽險 (whole life)。你或會想到,人生終有一死,倘若選擇投保終身壽險,始終一定「有得賠」,如加了儲蓄成分的壽險,可能令自己有紀律地儲蓄。
儲蓄保險屬市場的主流壽險產品,特別在息口低迷下銷情更佳,在特定的保障年期內,投保人以一筆過或分期供款的方式繳款,保險公司會按照其整體業務表現和投資回報率釐定紅利利率,並定期分發紅利予投保人,而紅利的年回報率一般較銀行定存為高。
然而,儲蓄壽險本身也存在不少限制,如計劃年期普遍較長,動輒十多年以上,靈活性低,即使供款年期屆滿後即時取回金額,收取的紅利也未必能抵銷通脹因素,隨時有機會蝕本,而長遠而言,保險紅利回報更不及股票及基金投資,只適合一些穩定而保守的投資者考慮。
雷裕武提醒:「若買下儲蓄壽險,純粹只為強迫自己留下多些金錢作儲蓄,那值得重新考慮,因為其他月供計劃如月供股票/基金的儲蓄成效或許更高。」
原來,在保險計劃加入儲蓄成分,儲蓄效果並不顯著,加上彈性極低,投保人必須每年/每月不停供款,期間也不能斷供,至於紅利息率完全由保險公司釐定,加上保險計劃的收費(包括佣金、行政費等)一般屬前置式安排,即全期費用均在計劃初段扣取,因此紅利回報要在數年後才較為明顯。
因此,供了數年的保單戶口結餘仍屬負數,投保人也不必大驚小怪,更不應貿然斷供,倘若斷供,分分鐘連已供的款額也不能取回,部分甚至要補貼差額才能「贖身」,即要承擔一定損失,因此投保一些長年期計劃前必須考慮清楚家庭未來的供款能力和實際需要,切勿輕率行事。
宜保持理財之靈活性
所以,雷裕武對投保者有兩大建議:
- 年期較短的壽險計劃:一些年輕的投保人或要面對結婚、生育和置業等問題,宜選擇年期較短的壽險計劃,每月供款額也不宜太高,方便為自己的理財安排留下多點彈性。
- 把儲蓄和保險分開處理:在保障方面,可先買入一些沒有儲蓄或投資成分的定期壽險計劃,然後再在市場上找出一些定期投資的方法,如透過月供股票/基金來提升整體回報。雖然這些投資或會帶來短期的價格波動,但長遠來說,它們的風險系數相對較低,亦能提供穩定的回報率。
至於第三款--有投資成分的壽險,我們在《3款人壽保險你適合哪一款?(下)》繼續為你分析。
延伸閱讀:《父母錢,不是孩子錢》雷裕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