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退休後享有長俸,不用工作而繼續收取每月固定收入,相信是所有打工仔的夢想。原來,即使不是公務員,也可以自己炮製長俸,令退休生活得到依靠。資深財金專家雷裕武教路,有3大方法可以自製長俸,但一定是在有工作能力時已及早部署。
- 穩做收息王
方法之一是在退休前買下定期派發收益的投資項目,例如高息股票、債券、高息貨幣,以及期派息的股票/債券基金,宜選取一些風險較低、過往派息紀錄良好的項目。
「以本地公用股為例,過往派息紀錄穩定,價格波動性較低,股價大上大落的機會不高,假若預期派發股息年率5%,投資本金200 萬元便可每年持續收取股息10 萬元,平均每月也有八千多元,加上其他個人財產儲備和強積金,應該已能應付一般日常開支。」
- 年金計劃
另一自製長俸的安排,是購買保險公司提供的年金計劃,形式與投保人在退休後獲發放長俸相近。年金產品在歐美國家長期以來非常流行,主要為那些擔心自己不夠退休儲備的人而設,其概念是為幫助投保人在退休前儲錢,至退休後慢慢發還享用;一般而言,參與者會透過月供方式,持續供款至退休,到退休時,保險公司可讓你選擇一次過收取紅利或在一段時期內定期收取現金。
市場上年金產品可分為「固定年金」和「變動年金」兩種,以「固定年金」為例,受益人所收取的年金回報率是由保險公司所決定,而且也是固定的,投資風險自然由保險公司承擔;至於「變動年金」則是近年年金產品的變奏,所謂「變動」,乃指沒有鎖定回報率,回報主要視乎投資組合的收益,一切取決於市場狀況,從投資角度而言,其實變動年金與「投資相連壽險計劃」非常相似。
- 物業「大換小」自製現金流
談到退休安排,不能不提「磚頭」,即物業。目前多數家庭每月的總開支,與住屋相關的項目約佔50%,退休人士如有一層已供滿的樓,不單不用憂慮住屋問題,大抵已可解決每月大部分的生活開支,經濟壓力相對減低。而且,如果擁有自置物業,更可利用「大換小」或「區換區」的技巧,自製現金流。
雷裕武以一對「高人」的退休大計為例:「他們臨近退休之時,孩子已逐漸長大搬出,夫婦二人或許不再需要逾千呎的單位故可考慮「大換小」,把現有單位租出,並另外租住一個較小的單位,當中的差額可成為自製的生活津貼。倘若希望可以維持較大生活空間,也可考慮『區換區』,租住一些租值較低地區的單位,製造相同效果。」
話說回來,置業和退休部署實在息息相關,如果在退休時已經有自置物業,姑勿論每月的生活開支可大幅下降,經濟壓力也相對減低,在沒有穩定收入的情況下,這一點顯得非常重要。假設在退休前有多餘的資金,甚至可以考慮買樓收租,做包租公或包租婆,那麼退休後便有另一種定期而穩定的收入,讓退休生活變得更加無憂。
延伸閱讀:《父母錢,不是孩子錢》雷裕武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b4v6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