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調查指出,76%本地受訪家長,在子女未出世前已計劃投資子女教育基金,作為他們日後升學用途。
的確,教育經費是父母對子女投資之一大部分,尤其是到海外升學的開支往往是最大的。若家中有數名子女,所涉及的費用更龐大;對一般中產家庭來說,數百萬的教育經費並不是小數目。如父母未有充分準備,實難以在短時間內從自己的積蓄及資產中調動過來,因此實有需要早作準備。
育有一子一女的財金專家雷裕武提議建立「子女教育儲備金」,可透過多種不同的途徑,包括銀行定存、外幣存款、月供股票/基金計劃,子女教育基金或儲蓄/投資相連保險等。惟以上工具各有優劣,購買前必先了解清楚,才作定奪。
一筆過長期投資風險較低
當然,父母如有充裕儲備,也可先撥出一筆錢作為孩子教育專款,投資高息股、盈富基金或高息債券作長期投資,收取定期利息,讓這戶口的資金自行滾存,這等投資風險一般較低,價格波動性也相對較低,並提供穩定的利息回報,適合長線投資者考慮。
許多家長或即時未有充裕資金,可考慮透過有目標的儲蓄或投資計劃(例如月供股票計劃,或子女教育基金)慢慢進行,只要能夠盡早開始計劃供款,並持之以恆,透過複息效應錢生錢,最終要達成目標絕非不可能。但要留意,這筆專款應盡量與日常生活開支分開,非不得已也避免動用。
月供教育基金供款期長
不少人或有疑問,到底透過保險公司購買月供教育基金計劃,與自行購買股票或基金投資,有何分別?哪一項較為可取?
其實保險公司提供的月供教育基金,屬於長時間的目標儲蓄計劃之一,只需每月供款,便可在預的到期日收取目標金額,作為子女的教育開支資金;同時,在儲蓄以外,此計劃也包含壽險成分,讓孩子得到人身保障。
教育基金計劃可取之處,就是為一些對投資理財沒概念的人士,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培養定期儲蓄的紀律性。部分計劃可提供保單供款人的保障,萬一供款人(即孩子父母)於供款期間身故或完全傷殘,未能繼續供款,保險公司可安排代繳保費,直至供款期結束,確保子女保障不受影響,當然這是附加保障,需另繳保費。
然而,這類教育計劃的供款期較長,動輒以十年計,倘若供款期內出現資金周轉問題,可取消的彈性不高,而且當中也涉及行政費用。更重要的是,這等計劃往往要捆綁式為孩子買下壽險。
雷裕武認為,替子女買壽險的需要不高,相對而言,住院醫療,甚至危疾保障的需要更大,因為孩子抵抗力弱,患病機會較高及頻密,入院的機會率也不低,如果沒有事先安排保障,萬一發生問題,涉及的醫療費用不菲,若要全數自行承擔,肯定也頗為吃力。其實,本港部分公司已為員工及其直系家屬提供醫療保障,讀者宜多留意細則和保障範圍。假設認為條款對家人的保障尚未足夠,建議應額外「加碼」,按實際需要多買一些。
自行月供投資變現能力較高
倘若自己已有一定投資經驗,對市場運作有所認識,可考慮選擇自行投資,優點是彈性較高,涉及的行政費用大大降低,將更多的錢投放在實際投資上。
以月供股票為例,每月定時定額買股票,費用較低,基本只需要繳付佣金及印花稅,相較保險或基金要付認購費或轉換費等開支為低,而且手續簡單,很多零售銀行也有提供相關服務;更重要的是,月供股票或零售基金的變現能力較高,可因應市場轉變或實際需要隨時重新部署,也不用擔心提早贖回涉及罰款的情況。
由於涉及子女日後教育開支的預計目標金額不低,雷裕武建議家長或可選擇在開始時先投入一次性的資金,其後有需要時可透過月供投資計劃,每月在銀行扣數買入目標股份,效果較為顯著。
「我的前上司便是在當年盈富基金上市時,一次過買下不少基金單位,作為孩子十年後升讀大學的儲備。他和太太把那些股份分列出來,盡量不去動用。近跟他傾談,他的孩子們已相繼進入大學,而這筆儲備也升值不少,暫時還未有動用,或可留作兩夫婦日後退休生活之用。」
延伸閱讀:《父母錢,不是孩子錢》雷裕武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b4v6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