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越遲找對象 約會市場越小
這樣的「忠告」在網上引來大量人批評觀念迂腐守舊,將男人視為女性幸福基石的論調更尤其惹怒女權主義者。的確,無論是否考得進普林斯頓,女性的幸福不必與男人有關,但如果早已視結婚為人生目標的,早找對象似乎不是那麼壞的意見。
王澤基,曾先後任職於多間國際投資銀行,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專業應用教授。著有《反轉腦袋投資學》、《男女博弈經濟學》、《主場經濟學》。潘凱媛,現於投資研究機構擔任編輯,與王澤基教授合作撰寫該刊甚受讀者歡迎的專欄「ibanker教室」。著有《主場經濟學》。 |
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22歲就作出長期承諾,是非常不智的事。即使本身願意,他們的父母朋友都會盡量勸退。可是這沒有道理,我們不能計劃理想對象應在26歲時出現,好讓我30歲結婚,32歲生小孩。佩頓說話中最合理的,就是隨著年齡越大,女性的約會市場就會越小。
要解釋好男人越見短缺,你可以把尋找結婚對象視為一種拍賣。在這拍賣中,不論是因為樣貌、社會地位或任何原因,對前景信心較高的女性是「強勢投標者」,對前景信心較小的就是「弱勢投標者」。你可能會順理成章地認為,強勢投標者能輕易在競爭中勝利,但事實並非如此。
無論是博弈論的預測,還是從實際競投得出的數據,均顯示弱勢投標者奪標的機會不少,原因是他們知道自己籌碼有限,索性進取出價,快刀斬亂麻。相反強勢投標者自恃條件好,如非完全合意不會出手。少女變中女,發現身邊的優質男越來越少,因為他們已被弱勢投標者佔據,而剩下在市場的強勢投標者的男人中,次貨的比例自然較高。
延伸閱讀:《主場經濟學》王澤基 潘凱媛著
電子書試讀:https://goo.gl/AmU9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