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股票投資 / 價值投資 / 【名家心法】投資分析五式入手

【名家心法】投資分析五式入手

做投資分析,應該從何入手?每天只得二十四小時,而單是香港及國內上市的股份已經接近數千間,如何有效率地花時間做研究,是投資成敗的關鍵。著名基金經理林少陽與讀者分享他的投資基本功。

 

林少陽 (Vincent Lam),以立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監,著名基金經理及財經專欄作家,暢銷財經作品包括 《步上一億元財富之道》及《價值捍衛戰》。

 

要洞悉先機,必須有前瞻性。最基本是閱讀財經新聞,而涉獵本地及國際政治新聞亦很重要。老實說,沒有經濟學、財務學及政治學入門常識的投資者,要正確解讀政治及經濟新聞每日市場的訊息,其實非常困難。如果你自問略欠入門常識,應該找一兩本相關的讀物「惡補」一番,並找來一兩位經濟學、財務學或政治學的大學畢業生做啟蒙老師,練習投資分析的基本功,事半功倍。

 

第1式: 一切從估值開始

 

對我來說,投資最重要的指標,是我們所投資的項目,是否物有所值。而判斷一隻股份是否物有所值,主要考慮的因素是:

 

第一,公司的行業前景是否優秀,這是投資一項資產最重要的考慮,因為如果一家公司所身處的行業前途未卜,即使是最優秀的企業,亦英雄無用武之地,再便宜的價錢,亦不代表那是一項具長線增值潛力的投資。

 

第二,是管理層的質素及誠信,他們是否具備足夠的野心將盤生意做大,同時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應付行業競爭與經營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以及願意將業務壯大得來的成果,與所有股東共同分享。

 

第三,就是我們買入的價錢,是否合理。因為即使是一盤最優秀的生意,如果買家付出的代價太貴,亦可以是一項很壞的投資。

 

第2式: 活用恒指市帳率

 

讀者可能會問,為甚麼我不用市盈率而用市帳率?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一個股市反映其身處的經濟體系最出色企業的盈利能力,除非經濟體系出現極端的結構性轉變,否則企業的長線盈利能力,將受制於其財政實力(公司的股東資金)。換言之,我相信一個市場的股東資金回報率,雖然因經濟周期上落而出現波幅,其長線平均數卻很穩定。以港股為例,我雖然沒有做過嚴謹的統計,但從恒指長線的市帳率維持於1至3倍水平這個現象看來,我們可能推算出港股的平均股東資金回報率,應該是在15%之間上下浮動。

 

即使投資者不懂得判斷宏觀經濟大形勢,如果投資者以這個市帳率的比率作為參考,過往多年的高低位,應該知道幾時應該進取地買入高增長股,幾時應該保守一點投資,甚至是持有現金或藝高人膽大者,幾時應該適合沽空。

 

第3式: 細讀新聞 發掘機會

 

基本概念有了,還得解讀財經資訊。或許有人會問,每天的新聞成千上萬,要從中賺錢,談何容易?投資者在部署自己的投資組合時,必須將在媒體上察覺到的長遠宏觀趨勢當作自己每個投資決定的路線圖,好讓自己不在每日紛亂的新聞中失去方向。

 

第4式: 經濟指標護身符

 

做投資分析時,我很喜歡離群的感覺,因為這種感覺讓我更有信心,確認自己做對了方向。當然,分析經濟的指標和數據無人嫌多,從採購經理指(PMI)包括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看經濟前景,是正路做法。至於筆者經常提到有關金融市場風險溢價,例如美國國債與倫敦銀行同業息差(Ted Spread)、美國標普500 VIX指數(又名恐慌指數),都屬於領先經濟指標。

 

每當聽到北京表示要「保八」及完成「第N個五年計劃」的時候,相信市場經濟的信徒,總會帶著有色眼鏡,甚至懷疑起中國的統計數字來。我亦曾經是其中一員。然而,經驗告訴我,中國的宏觀經濟數據實用價值其實很大。何解?因為目前中國的經濟仍然以國企為骨幹,其每月公佈的全國國企利潤數據,差不多等同全國公私企業的內部營運數據,具相當參考價值。

 

第5式: 向內行人取經

 

令基礎分析者最沮喪的,是局勢的變化有時來得比分析者搜集資料的時間還要快。國內的市場變化神速,很易捉錯用神,內行人提供實況資料、以及成功者的大動作,往往令人撥開雲霧,重見光明。

 

延伸閱讀:《價值捍衛戰》林少陽著

Abstract Financial Chart with Numbers

Share Button
Site Protection is enabled by using WP Site Protector from Exatto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