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新興市場之父」的麥樸思,其團隊管理的資金高達數百億美元,一舉手一投足都對投資市場影響深遠。他接受了知名財經作家陳惠仁的專訪,暢談如何在新興市場發掘機會和價值投資的原則。
陳惠仁(Ronald W. Chan),香港Chartwell Capital Limited投資管理公司創辦人及投資總裁,知名財經作家,著作包括《金錢王者: 全球經濟價值投資大師致勝之鑰》。 |
談到投資新興市場,鄧普頓新興市場集團執行主席麥樸思和他的團隊會留意及限制對任何地區或國家過度投資的風險。「我們採用5-40 投資原則,意思就是,超過總持倉比例5%的股票,其總價值必須小於整體投資組合價值的40%。」
評估企業準則
要比較各個新興市場的表現,市盈率是一個快捷而簡單的方法。儘管麥樸思和他的團隊以此作為篩選準則,但他們很清楚這個比率只是一個比較性數字。例如,某國家的本地生產總值升幅是10%、市盈率是10 倍,相對於另一個市盈率相同,但本地生產總值升幅只有5% 的國家,前者自然較吸引。至於在評估企業時,麥樸思較著重其他指標,例如市賬率、股本回報率、資本投資回報率、邊際利潤及每股盈利增長率等。
「雖然評估經濟增長、通脹及其他經濟指標,令我們看起來比較著重宏觀分析,但我必須強調,這只是我們研究的一部分。作為價值投資者,我們亦非常著重了解投資組合中的公司。我認為,過度集中於宏觀經濟面會造成對某特定地區的偏頗。因此,在經濟不景時,我絕不會忽略當中的優質企業。」
「對價值投資而言,投資者總是在市場崩盤後才賺錢,所以我們不介意遇上危機或衰退。建基於此,我們正在等待新興市場的下一次大跌市。只要我們對此早有心理準備,把目標放於長線,那便毋須擔心企業的短期業績欠佳。」
絕不能單靠企業數據
「對我而言,投資於新興市場絕不能依賴企業數據,因為它們都是不足為信的。你必須親自去找答案,也就是說,你必須與企業管理層會談,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以決定他們是否值得信賴。他們有時會告訴你,公司對員工待遇很不錯,但不一定可信,所以你需要親自拜訪該公司,跟員工聊天,才能判斷他們所說的話是否屬實。純粹根據企業提供的數字而作出投資決定,在新興市場中可有點兒似瞎子摸象。」
除了觀察企業的管理層外,麥樸思的另一職責便是啟發他的投資團隊。「我們要根據不同市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表現,作出平衡和保持一個廣闊的市場視野。由於每位投資分析師大多會偏愛自己所屬的地區,所以我要求他們退一步思考,從本地及地區性角度比較他們所發掘的投資項目。作為投資主管,我的工作是要確保公司資金在正確的價格及時機,流向正確市場。」
「新興市場中經常出現熱門股,但這些股票若欠缺持續力的話,最終也會變成垃圾。因此,我要求大家在進行投資分析時,必須從長線考慮,而且要以不偏不倚的公平態度,客觀地比較企業、地區和國家之間的優劣。」
「無奈,新興經濟市場的表現尚欠成熟,投資者對牛市和熊市容易反應過大。但我們是著眼於股票的價值,因此當別人離場時,我們便入市。同時,我們的價值紀律驅使我們比較不同的市場,以判斷哪些價值被高估了。當每個人都積極入市時,我們就會離場。」
參考五年業績紀錄
「我們在尋找投資機會時,會參考企業過去五年的業績紀錄,然後推斷其業務在往後五年的發展。不過,新興市場在技術上都是由零開始,很多事情的轉變可以很大、很快,所以縱使你嘗試預計某企業在未來五年的盈利,你的分析也並不一定正確。無論如何,我們以五年持股期為標準,讓我們有時間及空間承受市場動盪。」
「縱使我們了解新興市場,但我們也會被騙。我們只能夠接受事實,從錯誤中學習,然後繼續向前。人們總是說,新興市場是投資的危險地帶,但金融騙子柏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卻在美國打滾了多年。我的信念是,每個國家都有好人及壞人,你需要做的只是保持頭腦清醒,做自己份內的事。儘管危機隨時出現,但你必須相信世界還是美好,還是會進步的。」
延伸閱讀:《金錢王者:全球經濟價值投資大師致勝之鑰》陳惠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