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不是靠「估」的,猶如大家都清楚「有早知,無乞兒」的道理。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環球金融經濟及股市的問題,彷如一隻洋蔥,愈剝愈有,過程當中更不時讓投資者黯然落淚。由此可見,股市不能再靠「估」的運氣,要成為贏家,秘訣始終離不開真正的頭腦實力、批判性思考,以及一顆永恆的耐心。
「估市」必輸,其中一個原因是投資者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預測能力,而預測能力不足,又和我們的思維模式存在盲點有關。以下哪一個例子是對的?
A. 一般情況下,表示友善的人,實際上都是友善的。
B. 高大瘦削的人,多數是打籃球而不是踢足球。
C. 有博士學位的人,比只有高中畢業的人更有可能訂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 年輕人的駕車態度比老年人衝動。
大部分人判斷一件事情時,都會利用代表性思考方法,亦即對事情產生的第一個印象,或者刻板印象(Stereotypes)。當然,人們透過刻板印象去看待事情並不一定錯,甚至經常、確實、可能是對的。
就如以上4個例子,它們基本上都是對的,有一定程度真實性。但問題是從刻板印象隨之而來的假設與猜測,既有可能是對,也絕對有可能是錯,特別是大家忽略基礎比例(Base Rate)的時候;就算你的假設有效,但若果違反統計學邏輯,亦會變得有錯。
刻板印象或出錯
如果你看見一個陌生人在地鐵閱讀《金融時報》,你猜他較有機會是哪一類人?擁有博士學位還是大學未畢業?刻板印象會引導你相信他是位博士,然而,此時你應該好好考慮Base Rate。
現實是如果地鐵乘客反映普遍人口學歷的比例,那麼沒有讀完大學的人應多於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換句話說,假設人口比例中只有5%博士,大學未畢業有50%,就算你面前的人舉手投足有多像高學歷人士,他大學未畢業的機會仍然較高。
忽視統計比例 高估投資勝算
就此,筆者不得不提一個現代統計學方法:貝氏統計(Bayesian Statistics)。這個理論的最大貢獻,是確立人們在面對證據時怎樣改變他們的邏輯,即如何把先前的假設與後來所獲取的證據互相結合,然後再做出新的推斷。
簡單而言,貝氏統計有兩個重要原則:一、基礎比例很重要,就算你手上有其他證據也不能把它忘掉;二、要緊記直覺印象或刻板印象均有誇張成分。
延伸閱讀:《FQ思維:投資其實很簡單》黃元山著